初中毕业以后,我就没有再继续上学。那时候在家里,除了帮爸妈种好自家的几亩责任田以外,养上几只鸡和羊,再养上几头猪,别的就没有什么事干了。想要找个厂上班,不但路途远不方便,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头绪’,如果没有‘头绪’的话,一般人是进不了厂子上班的,因为那时厂子少,爸爸个性强又不喜欢求人,本着‘荒年成饿不死手艺人’的原则,爸妈决定让我到本村的一位有着几年裁缝经验的表姐焦美珠那里学习裁剪,一来家里人好照应,能学得快一点,二来一个女孩子家出远门做事或者上班家里人不放心。
爸妈掏钱给我买了一台‘熊猫’牌的缝纫机,跟表姐(师傅)打了声招呼,把缝纫机抬到表姐家,算是正式开始学徒了。表姐是位勤劳而又善良的姑娘,中等个子,见人一脸笑,待人和善。说是师傅其实只比我大两岁,但在当时她可是个做事沉稳待人谦和,而且手艺又相当好的一位姐姐,全村人家的衣服都在她家做,特别是春节前,要做的衣服特别多,为了让每件衣服都在春节前做好,师傅经常夜里不睡觉,忙着干活,确保每个来做衣服的人家,都在过年前拿到新衣服,穿着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过个年。
当时在师傅家学徒的,连我一起一共四个女孩。最早去的一位师姐学了己有快一年,马上就要‘出师’了,另外二位师姐也去了有几个月了,大师姐已经能帮师傅做成品衣服了,两位小师姐也才只能做做简单的,比如裤子之类的衣服,而我刚去,师傅只教我网网裤脚边,帮人家缝缝书包,缝缝鞋垫补补褂肩,但褂肩特别难补,尤其是领口这边,稍有不慎就会皱起来,当时有句话叫‘男人两手掀,女人两边肩’,说的就是男人必须会扬板掀,而女人必须会补褂肩,原因是那时,什么活计都是用肩挑用肩扛,褂肩容易破,条件有限不能买新衣服,只能缝缝补补的了,那时条件差一点的家庭,穿衣服都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搭搭是老三”。我呢,有时锁锁钮洞,钉钉钮子。从没有拿起剪刀裁过一件衣服,有一次师傅裁好了一条我自己的裤子让我做,我一着急还不小心把裤袋子上反了。有一天,趁师傅不在的时候,我偷偷地从家里带来一块布料,学裁小褂子,照着师傅平常裁布料的样子,把布料平摊桌子上,几剪子下去,拎起来一看,连垫在桌子上面的布一块剪了下来,开领口的时候把前领口和后领口没有分开,一块儿把领口给挖了,白白地浪费了一块布料,还好师傅回来帮我,重新裁了件小一点的衣服由妹妹穿。渐渐地,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做裁缝要有耐心,要有细心,急没有用,慢慢来,等你掌握了要领就好了,古语说得好:衣不争分,木不争寸。做事千万不能浮燥,不能急于求成,不但做裁缝就是以后走入社会做人,都必须认真做人,而且要做好人。这以后师傅开始有点放手给我做了,每天会拿出些旧报纸,家里的旧毡子之类的,让我学着剪,锻炼锻练手工。渐渐地从一剪子不敢动,慢慢地可以裁剪了,从开始的书包,裤子,鞋垫到后来的小褂子,各种上衣都能做起来而且做得很好,就连当时最时髦的‘中山装’,我也能裁能做了,(因为中山装最难的就是挖四个口袋,要上下两边对称,一点不能含糊)。记得做第一件‘中山装’的时候,不敢给别人做,是给我爸做的蓝毕吱中山装,师傅夸我做得比她还要好,我知道那是师傅谦虚。从此师傅放手让我给庄上人做衣服了,渐渐的不管是老年妇女的‘大户’ 衣服,还是那时的‘对面襟’我都做得起来,而且还学会了用布盘纽子和纽扣,这期间,我已经谈了个对象,是本村的一个小伙子,他比我大二个年级,毕业后都没有上学,每天晚上到师傅家学习,只要他在家都是包接包送。出师后,我也在家开了几年裁缝店,并且也带过几个徒弟,我教徒弟的一套,不管是做衣服的手艺,还是做人的道理,我基本上都是按照师傅教我的去教她们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成品衣占领了整个服装市场,缝纫机做加工的年代,己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学做裁缝的过程中,我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不单单是一门过硬的本领,学到的更是认真做事和做好人的原则。(夏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