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没有这样一群弟弟妹妹,七八岁的年纪,在你玩手机聊天时,凑过来贼兮兮地说,诶,这你男朋友吗?带着一个红领巾,熟练地玩球球大作战,喊着“哎哟,老铁双击666”、“老子真香警告”……如果你忽视这些孩子的年龄,单纯评判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成熟的、老练的大人。孩子的天真烂漫、童趣可爱似乎在他们身上消失无踪。
《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在20世界后期,印刷媒体逐渐式微,电视媒体迅速崛起,成为了人们了解信息、生活娱乐的首要媒介。波兹曼认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童年不断消逝。
一、“童年”的发明
1、中世纪
在中世纪,从“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
2、罗马时代
在罗马时代,“羞耻心”概念的提出,使成人与童年的界限开始分明。成人需要将性冲动私密化,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3、印刷时代
在印刷时代,印刷术改变了人们交流、传播的方式和思维。成人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文化人。是否识字成为一个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只有识字,接受学校教育,才能获得信息与知识,才能成为成人。此时,“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到了19、20世纪,洛克派和卢梭派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洛克派认为,儿童是未形成的人,通过教育、自我控制和羞耻的培养,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浪漫主义认为,儿童的坦率、好奇、自发的能力与生俱来,但这些能力逐渐被识字、教育、理性、羞耻感和自我控制消磨。19世纪末,弗洛伊德认为既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又提出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关键性的影响。没有理性教育,文明就不可能实现。杜威则提出要关注儿童的需求,儿童的天性不可扼杀。
二、“童年”的消逝
1、电视文化时代
到了电视文化时代,电视的出现使儿童获取信息更加容易。理解电视主要通过眼睛和耳朵来直接获取信息,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对观看者的能力要求较低。同时,电视转瞬即逝的画面、斑斓的图像,使观看者沉浸在视觉体验中,被动接受电视所传达的信息。
在电视面前,成人与儿童的界限消失了。这一方面,是指儿童的成人化。“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波兹曼如是说。儿童被迫提前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接触到以前的儿童不可能知道的成人秘密,并且随着观看电视时间的增长而愈发成熟。
(1.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一书中,佩恩基金研究了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儿童通过模仿电视人物的言行举止,长期的模仿改变其行为态度。2.知识点:联系涵化理论、模仿理论)
另一方面,是指成人的弱智化。过于直白、简单的信息呈现,使成人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人们只考虑即刻的满足,情绪的刺激,智力渐渐和儿童趋同。
(但是我觉得,这些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当下人们确实越来越喜欢类似于电视文化消费这样的快餐式文化消费,疲于思考,耽于声色。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但是,更多人会对观看的内容进行挑选,基于一定的兴趣和需求去获取信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信息。)
三、抵制“童年”的消逝
在书的第九章,波兹曼提出了6个问题,并给出了乐观地回答。第4个问题是“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波兹曼认为电脑可以满足,电脑的复杂操作需要进行文化培养。第6个问题是“在抵制下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波兹曼认为学校和家长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