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需求越来越依赖父母。是父母的疼爱过度,还是过于迁就,又或者是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孩子不敢独自上学,甚至外出。父母一手包揽,到底对孩子是利还是弊呢?
现在社会是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环境。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学会独立生存,更要学会一项基本技能来让自己在社会中稳住脚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的童年虽然不是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但依旧是快乐的。
在我的童年印象里,只有黑白电视,但基本上都不看。一放学就和邻家的孩子在不整齐的泥土路上跳三角绳(跳绳的一种名称),不到黑天不吃饭。大人喊上好几遍,饭菜都凉了,才急忙地狼吞虎咽的吃上几口,又跑出去了。到了晚上,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大人们都拿着一把扇子出来凉快。我们几个孩子赶忙上去给大人扇一会儿。会讲故事的老人讲上几个有趣的故事,略懂天文的老奶奶,指着牛郎织女星,给我们讲着动听的神话故事。我们的脑海里,装满了欢乐和幸福。
在那时候,父母不会特意去接孩子上下学,学校里我们住的地方又3里多路。我们每天大约要走上十几里路,中午会回家吃饭。中学的时代也是如此,每个星期都要骑着自行车,带着少量的饭菜和沉重的书包去学校。中学的学校离我们家很远了大约十五、六里路。尤其在放假的时侯,我们的行李需要往返两次才能带回家。
父母的放手,让我学会了坚强。
每一段学校的时光,都有我一件难以抹灭的故事。是这些事情,让我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在上小学的某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看着就要到放学的时间了,心里不由地着急起来。当时没带伞,没拿饭,身上没带钱(小时候有点内向,不好意思问同学借钱)。眼看着同学们被父母一个个的接走,我不知所措,我始终不见父母的身影。无奈之下,我只好顶着大雨跑着回家。我全身已经湿透,到了家后,我用力地敲打着家门,却不见有人给我开门。过了大约七八分钟后,我才敲开门。父母在家睡过头了,他们看见我全身湿透的样子,不停地和我道歉。但在我心里,却有着从未有过的一种失落感。从此,我知道了父母的笨拙,开始独立起来。
之后,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把我送到学校,再也没去过。那时,我读的是大专,大概十七八岁。学校离我家有四百多里路,但要转两次车。因为,没有直达的。虽然,现在感觉不是很远。但那时是第一次出远门,特别紧张,特别害怕。
记得有一次,还没到下车的地方,我就下了车。当时感觉有点像,好像在同一个方向的位置有一农商银行。下了车后,才发现不对,急忙地又上来。因此,还被司机批评了一顿。每次走进汽车站,就好像进了迷宫一样,转好几圈都找不着售票处。慢慢地,经历的多了,也就喜惯了。
我读大二暑假的时候,工厂来招工,我和几个同学付上了报名费,准备去挣点学费。到了工厂之后,我们上着十二小时的班,一直站着。到了晚上腿不停地抽筋,最热的时候,都不舍的买一支雪糕吃。还有个同学还把咸菜夹在馒头里当汉堡吃。最后,放假的时候,我是在同学的安排下,坐上了一辆公交车,准备转车回家。到了第二天,来领工资的时候,我却遇到一个大麻烦。
那天,我下了汽车站,搭了一个电动三轮车。我和他说去某某厂,他却把我带到了另一个厂子。我虽然不熟悉路,但我的第一直觉告诉我不对。平时,我在厂子里都不怎么出来,但我还是对那个司机说,不是这个厂子。他却说,是的,你进去看看。当时,我一个人又特别害怕,心眼也比较短,下了车就给司机钱了。当我出来的时候,那个司机已经走远了。无奈之下,我又叫了一辆三轮车,我和这个新司机聊起这个事。他说,如果他没把你拉到那个地方,你就别给他钱。通过这件事后,我吸取了经验,又长了一智。
现在,我回忆起那一件件往事,虽然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我的内心逐渐强大,不再懦弱,不再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