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什么是高效能习惯?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和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这里引用一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你有以下困惑和烦恼吗:我的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牺牲了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我无法像我希望的那样,过上快乐、高效、平和的生活……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压力山大……我无法肯定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是否了解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这是指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成熟模式图”:七个习惯不是零散的心里法则,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首先给大家解释下这三个阶段。
依赖:生理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他的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独立:独立很重要,生理独立的人能够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影响自我评价。真正独立的品德能够让我们行事主动,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标,但并非高效能生活的终极目标。
互赖:只重独立并不适合互赖的现实生活。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一个对比图)。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但只有独立的人才能实现互赖。
(总结来说: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来看七个习惯分别是什么:1积极主动,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前三个,着重介绍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然后才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顺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真正独立之后,就可以致力于更为性格导向的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四五六:团结合作与沟通。习惯七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他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帮助我们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们将会更好的理解和实践其他几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力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并不是去抢什么,而是说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对别人而言,说明我们愿意为我们的团队付出我们的力量,即便不能够做到最好,即便最终选择的不是你,也表明了你的立场;对自己而言,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进取,我们一直在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面对可能属于我们的机会,坚决不放弃。不管事情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总能够左右自己的心态,使事情最后达到对自己最好的状况。
(我们可能有幸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处困境,却始终顽强拼搏,令人钦佩,发人深省。他们超越了痛苦和环境,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并对他人产生了震撼,以及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积极主动的第一点:变被动为主动,甘于被动就会受制于人,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与机遇
这里分享一个言语态度对照表,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更偏向于主动还是被动。
第二点:扩大影响圈,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创造和实际的即第二次的创造。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思,然后付诸实现。正因如此,认定使命才显得如此重要。
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的生活重心是什么:配偶、家庭、金钱、工作、名利、享乐、朋友、敌人、宗教、还是自我。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以上某几种形态的混合体,随情况不同而有所调整。此一时可能以朋友为重心,彼一时或许又变为以配偶为重心。生活重心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明确固定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以原则为依归。以终为始的习惯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而最基本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最终期许。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认准目标,未来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要忘记初心,都不要失去方向。
习惯三:要事第一。
工作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对你来说,哪些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是次要重要的,你都应该非常清楚。在分配时间的时候,重要的事情应该着重对待。
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是相对立的,而且是壁垒分明的,很容易区分。
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企业都会分析判断那些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并把它优先解决。
第四象限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有志向而且勤奋的人断然不会去做。
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最难以区分,第三象限对人们的欺骗性是最大的,它很紧急的事实造成了它很重要的假象,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
依据紧急与否是很难区分这两个象限的,要区分它们就必须借助另一标准,看这件事是否重要。也就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来衡量这件事的重要性。如果它重要就属于第二象限的内容;如果它不重要,就属于第三象限的内容。
走出第三象限:具有假象的第三象限因为它的紧急性往往使人们难以脱身,所以人们经常会跌进第三象限而无法自拔。例如,打麻将的时候三缺一,只要一玩起来就很难脱身,而且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打出结果。第一象限的事情必须优先去做,第四象限的事情人们不会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又很难缠,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走出第三象限。
投资第二象限:第一象限的事情重要而且紧急,由于时间原因人们往往不能做得很好。第二象限的事情很重要,而且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可见,投资第二象限,它的回报才是最大的。走出毫无意义的第三象限,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具收益的第二象限去,不要再在第三象限做那些紧急但是不重要的无聊事情了。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人际交往六种模式之一,人际交往的六个模式分别是: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长远来看,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实现利益共享,那就放弃交易。但是,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的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习惯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知彼即移情聆听,用心灵去了解对方。解己即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双赢之道必不可少的。
与他人沟通时,我们总是喜欢匆匆忙忙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
运用第四个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应该时刻想着先理解别人,不要太过心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对方,在你能够感同身受之前,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你吐露心声,你要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并表示理解,你应该睿智、敏感而又头脑清楚,并能够抛开个人经历。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
习惯六:统合综效。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其结果只能是一方输一方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也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路径。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创造性,这意味着1+1只等于1.5,双方都有得有失。
统合综效意味着1+1大于2,源自高信任度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新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即使是在既不能统合综效也不能干脆放弃的情况下,只要用心尝试和努力,也会达成更有效的妥协。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意味着要兼顾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这四种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经常并持续运用我们天性中的这四个层面,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对自己投资,对我们用来处世和做贡献的唯一工具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