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一】
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毕秋帆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闺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取,浓阴留覆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侍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是词客语。夫人又有句云:“天涯半是伤春客,飘泊烦他青眼看。”亦有慈云护物之意。张少仪观察和云:“不须看到婆娑日,已觉伤心似汉南。”则的是名场耆旧语矣。
毕秋帆,即毕沅(1730—1797),字纕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朝中期官员、学者。曾任巡抚,故称其中丞。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13)》。
中丞,音zhōng chéng,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在清朝,中丞是对巡抚的尊称。巡抚(从二品)是仅次于总督的封疆大吏,同时还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这个职务相当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称为“中丞”。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
漪香夫人,即周月尊(生卒年不详),字漪香,长洲(今苏州)人。清朝毕沅侧室。酷嗜文墨,礼贤下士。
青门,音qīng mén,释义:1、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为青色,故俗称为“青门”或“青城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2、泛指京城东门。宋·王禹偁《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青门晓晴,皇华启行。”3、泛指退隐之处。清·汪懋麟《送高念东少司寇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二:“不畏西风更障尘,青门回首得闲身。”4、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南朝·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金谷宾游盛,青门冠盖多。”明末清初·方文《留别吴锦雯》诗:“青门有垂柳,烦尔寄相思。”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因借指墓地。唐·王涣 《悼亡》诗:“今日青门葬君处,乱蝉衰草夕阳斜。”6、指宋时杭州东青门,俗呼菜市门。宋·姜夔《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7、曲名。唐·李贺《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柳枝词,音liǔ zhī cí,是一种诗歌体裁,主要流行于唐代和宋代,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柳枝词,也被称为柳枝辞、杨柳词、杨柳枝或柳枝,是唐教坊曲名。此词及调谱最早收入明末清初毛先舒所著《填词名解》。乐府瑟调曲有《折杨柳行》,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歌》,此调是用旧曲名另创新调,多用以咏柳技。因为专门用来歌咏柳枝,所以名字也就叫做杨柳枝词,简称“柳枝词”了。词和调一般多是单调二十八字(七言一句,共四句,与七绝类同),四句里要求有三平韵。另有四十字体和四十四字体这两种特殊“别格”。这种词调原本是用于咏柳的,多用以表达惜别之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柳枝词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柳树的喜爱和折柳送别的风俗,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离别、思念等情感的深刻体验。
六宫,音liù gōng,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又以六宫称后妃所居之处。同时,六宫还泛指后妃。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76)》。
晓妆,音xiǎo zhuānɡ,意思是晨妆。亦指晨起梳妆。唐·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巧落梅庭里,斜光映晓妆。”唐·徐铉《柳枝辞十二首》:“水阁春来乍减寒,晓妆初罢倚栏干。”
离亭,音lí tíng,意思是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南朝·陈·阴铿《江津送刘光录不及》诗:“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清·吴伟业《别丁飞涛兄弟》诗:“把君诗卷过扁舟,置酒离亭感旧游。”
严冬友,即严长明(1731—1787),字冬有,一作冬友,又作东友,一字道甫,号用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藏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2)》。
词客,音cí kè,擅长文词的人。唐·王维《偶然作》诗之六:“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世宗方喜祥瑞,争以表疏称贺博宠,收取词客充翘馆。”
慈云,音cí yún,比喻佛之慈心广大,犹如大云覆盖世界众生。《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
张少仪,即张凤孙(1706—1783),字少仪,号息圃。华亭(今上海)人,一作青浦(今上海)人。清代官吏、诗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66)》。
观察,音guān chá,古代官名“观察使”的简称,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号,改设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分巡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清代道员的职权与唐代观察使类似,故清代道员别称“观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0)》。
婆娑,音pó suō,原义为盘旋舞动的样子。如:婆娑起舞。《诗·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传:“婆娑,舞也。”引申义,枝叶扶疏的样子。如:杨柳婆娑,树影婆娑,泪眼婆娑(眼泪下滴的样子),古老婆娑(形容头发花白、年老体衰的样子)。按:婆娑,不同于“娑婆世界”中的“娑婆”。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汉南,音hàn nán,典故,桓公叹柳。北周·庾信《枯树赋》句: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汉南,现在一般解释为汉水之南的区域;也解释为汉水入长江处两岸地段,包括现今的汉阳、南岸、江汉等地;甚或解释为今武汉市汉南区。其实,“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中的汉南是指古荆州(不是现在的荆州市)。《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桓温二十多岁时当过荆州刺史(治所在南阳郡),传说其在当时种了几棵柳树,到五十多岁时再看到这些柳树时,说出了《枯树赋》里记载的话语。当然,后人考证,桓温种柳并不是在荆州,而是在南京附近的江乘县(今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其三十年后重睹柳树是在其第三次北伐之际。《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留下典故“桓公叹柳”、“桓公泣柳”,慨叹,光阴迅速,生命易逝。
耆旧,音qí jiù。指年高望重者。唐·杜甫《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