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访问童年》是作家殷健灵在深入调研、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作品。通过再现受访者对童年重要事件的回忆,阐释出童年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该书一共由26位受访者的故事组成,受访者最大为1922年生的老人,最小为2005年生的孩童,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却异曲同工;他们的故事幽微渺小,却丰富而广袤。
读完这26个故事,我仿佛陪着他们把童年又过了一遍,又仿佛从有些人身上依稀辨认出自己童年的身影。谁又没有童年呢?有些经历可能曾经遗忘,只是回过头看,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些点点滴滴,原来一直都存在,因为那里有人生的源头。
读完《访问童年》,我也好想做一件事,那就是,也对殷健灵老师,聊一聊我的童年。
找一个宁静的傍晚,夕阳温柔地洒在地上,泡上一壶绿茶,面对面坐着,我会双手捧住茶杯,低下头,沉浸在氤氲的热气中,回望生命中那遥远的地方,说说我那遥远的童年。
从何说起呢?我的童年经历,比书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更简单,更顺利,更平淡,只是,它们只属于我,也是我的独一无二。
2
从记事起,最老的那间土墙矮平房,只剩下残留在脑海里的零散碎片。有一天,一辆拖拉机将一家四口和全部家当,“突突突”带到了父亲工作的学校,在拥挤的宿舍楼内安顿了下来,母亲开了个小卖铺,一住便是十几年。
这些年间,貌似稳定,其实十分飘摇。期间,我们前前后后共搬家六次。随着学校不停规划扩建,小卖铺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换一栋教学楼,于是,我的家,也跟着搬。最深刻的记忆,便是混乱。
首先是混!
不管搬到哪栋楼,一家四口,总是挤在四五十平的两三室内,最大的房往往是堆满货物的小卖铺,剩下的,父母一间,我和哥哥一间。厨房搭在走廊上,厕所是公用的。
还小的时候,兄妹俩睡一张床,一人睡一头,经常在入睡前,哥哥会用阴森恐怖的语调吓唬我:“瞧,窗户外面有一只大黑猫,正看着你!”我总会吓得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然后在恐惧和沉沉睡意中进入梦乡。
再大点,哥哥被分派出去,住与学校借用的单身宿舍,于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小房间。其实,并不独立。因为开小卖铺,各种杂货必须齐全,我的母亲,把这个风格从店里延续到家里,所有的房间,都被混得像一个杂货铺。
混了自然乱。书桌抽屉里能掏出袜子,衣柜里却又能塞满本子,小卖铺的柜台里能掏出生活用品,囤积的货物又总是侵占逼仄的卧室。
母亲舍不得丢弃物品,于是我的房间里,会挤进舍不得扔的茶几,摆上水壶茶杯,客人来了,会从我的房间端出茶水,我为此几乎崩溃,但是反抗无效,因为母亲丝毫不觉得对我的隐私有影响。
就这样,经常,一件小东西,如剪刀,要用时,怎么都找不着,不需要的时候,又总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那个年代,杂货店食品多,老鼠也多!我睡得再沉,总会被窸窸窣窣的老鼠动静吵醒,这些家伙见我好欺负,总是会越来越猖狂,某一夜,一只老鼠从床头栏杆穿行,不慎掉落到我脸上,我尖叫蹦起来。黑暗放大了老鼠的体型和可怕。可是,次日,这些恐惧在父母眼里,不过尔尔,也得不到安慰。只是如今,我惧怕老鼠,极度恐惧。只要见到,或者听到老鼠“吱吱声”,脑海中总能浮现那黑暗中的恐惧。
对于混乱,我一直默默厌恶,又能怎样呢?直至有个暑假,去一个同学家玩,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她家家具同样简陋,可截然不同的是,窗明几净,物品摆放井井有条,特别是床头柜上,摆放了一盆她妈妈亲手制作的丝网花,粉红色,还盖了一层纱防尘,我内心惊奇地感叹,原来,家可以如此整洁,如此温馨。那一刻,我内心,是近乎崩溃的羡慕。
3
如今,拥有了自己的家,我在居家布置这方面,特别有主见,甚至几乎病态地竭力保持着家的整洁。
买房装修时,我早早计划好,要给将来的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这何尝不是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买家具,我坚决反对沙发下,床底下有收纳功能的那种。太低了也不行,那样堆积灰尘后不便于清扫。特别厌恶从床底下或者某个角落里掏出一堆杂乱的物品,甚至会有些病态的反感,我要求每个角落都能清扫到。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整理,刻板地坚持鞋柜只能放鞋子,最多囤放纸巾垃圾袋等日用品,酒柜存放酒,牛奶,茶叶茶杯等食品类的,米和油怎么样都应该放进厨房,而不是随意放进卧室,总之一句话:该放哪的就放哪。
闲暇时,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将抽屉柜子物品打开,整理,就算看不见的地方,我也一样要摆放整齐,可是又总觉得怎么整理都不满意,全身都不舒服。
为此,先生和孩子不是很能理解,偶尔调侃一句:有人强迫症又犯了。有时候,我自己都困惑,我到底在整理些什么,到底又想理成什么样?只是,时间久了,他们习惯我创造的整洁,不止一次,两人回家后感叹:“今天那谁谁家里真乱啊!”至少,儿子的童年已经被影响了。
4
读过《访问童年》,回看他们的童年,再回望自己的童年,我慢慢开始理解这些年的“强迫”和“障碍”,不过是与童年的抗争和反抗。记起了那个年幼的我,脆弱的,敏感的苦恼。
书里有比我艰辛一百倍的人生,有比我人生奇谈一百倍的故事,所以,读了书后发现,我经历的都不算什么。
虽然治愈不了,但重新回望,至少找回了我自己,摸摸深夜被老鼠吓醒的小女孩的头,乖,快睡吧。童年,我们和解吧。
是吧,我的童年故事,并非那么与众不同,并非那么刻骨铭心,也并非那么无法原谅,但是能够返回,也需要足够的勇气。至少,返回童年,更能明白现在的自己。
作者告诉人们,无论人处在哪个年龄阶段,都需要不断访问自己的童年;
人们在日渐模糊的记忆中,总有一丝光热划过脑海,照亮成长中无数个孤寂的黑夜;
那些黑夜,也将成为生命中亲切的怀念。
于是相信:
通往童年之路,就是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