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问过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尊重别人?
说是在大巴上遭遇熊孩子:坐在前面是一对母子,儿子看起来三四岁,声音很尖锐,一直在大喊大叫, 他妈妈总是声音很大的凶他,打他;闹腾一路,把一个本来安静的旅途彻底搅了。
显然这孩子在家不大声叫就没人关注他,他妈妈不是凶他就是打他,这样的成长环境孩子就算长到三十岁也学不会尊重别人。
熊孩子是网络上经久不衰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刷刷存在感:诸如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奔跑打闹;大喊大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等等,总之是各种惹人讨厌。
在对熊孩子侧目的同时,都认为责任在熊家长,子不教父之过嘛;再问,熊家长哪里来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礼貌教育缺失,甚至有人说因为什么运动,因为那运动破坏了传统文化,毁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
真的吗?让我们再捋捋
为什么会有熊孩子?为什么没礼貌?因为家长没教育,为什么家长没教育?因为家长对礼貌本身就缺乏认识,为什么会缺乏需要礼貌的认识?因为从小没人教过;为什么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没交给他们礼貌?或者是教过,他们没学会?那么为什么没学会?
我们可是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到头来连基本的礼貌都成了问题,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很多人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可是最讲“礼”的,无论是孔子版的“仁、义、礼”,还是孟子版的“仁、义、礼、智”还是董仲舒版的“仁、义、礼、智、信”,这“礼”字可从来都在册;怎么讲了两千多年“礼”的今天,熊孩子熊家长反倒无礼了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传统文化把人分为长幼尊卑高低贵贱,人们按照各自的身份等级,行为规范行事,这样使人们看起来都很有礼的样子;
这老祖宗的规矩怎么就不好使了呢?
依我看,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对待我们,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在长幼尊卑高低贵贱的等级文化中,天然缺失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人与人因占据的地位不同而不能平等,上对下是纲,下对上是从,尊重从来没有过;相互尊重的前提是平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平等相待;只有平等相待才有真正的尊重。
成年人怎么对待孩子?父母为了孩子的孝顺和成才可以对孩子施以暴力,就在今天,一位打死自己孩子的母亲被警察拘了;过去教书的先生可以随意打学生板子,今天的老师可以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都不用问学生的感受和是否同意;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对长辈对先生可以有惧怕,有敬畏,却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尊重;长辈和老师从来都在要求晚辈和学生的尊重,很少有想到过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
如果孩子普遍从长辈和老师那里不能得到尊重,又如何能理解尊重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如何产生感性认识?没有相互尊重,礼貌又从何而来?
难道像马戏团驯兽一样驯出来?没有得到过尊重的孩子,对他人的礼貌是表演性的,相互尊重是内心不可能有概念;
对孩子讲一千遍要尊重别人,不如认真的去尊重他带给他的感受真切。
在尊重孩子的问题上,欧美比我们做的好,到访的朋友会去和主人家的孩子握手问好,我们却经常命令孩子向来访的客人问好;欧美早已对打孩子说不;我们的教育专家却认为孩子可以打,只是要打屁股别打脑袋。
熊孩子熊家长就这么来的,从小没受到过尊重,就算成年也不会知道尊重他人为何物。
我们的脚已迈进移动互联时代,认知却还停留在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