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文人写山水游记多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三、作者
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来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图片及介绍文字
四、正文讲解
1、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看同学们读的都非常的投入、很有感情,哪位同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读给大家听?好,最后排这位男生。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同学能点评一下。穿黄衣服的女生,你来点评。嗯,他读的声音洪亮,非常投入。但是,有几处字音读错了。你能纠正一下吗?非常准确,请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几个字音一定要注意。同学,你再来读一遍这几个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听泛读,注意节奏、情感。我看同学们还沉浸其中,现在请同学们以刚才的这种态度,大声朗读这边课文,一定要情感和节奏。
嗯,非常好,现在男女同学分读这篇课文。男同学读的气势雄浑、阳刚有力,给你们点赞。女同学读的声音洪亮,请按细腻,更胜一筹。
3、通过刚才读课文,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十分充分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字词和翻译的掌握情况。
现在,请看大屏幕,老师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文言知识,现在老师来提问,同学们回答。非常好,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了。这里老师特别强调以下,而是高考中的重点虚词,实词是120个实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4、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梳理,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记叙——游山经过;议论——游山心得;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余有叹,前半部分写游览的过程,后半部分阐发感叹。
开篇写华山、慧空禅院和仆碑的由来和考释,和下文的议论互相照应,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在华山洞看到了哪些景象,
前洞土地平旷,记游者甚多;后洞人少,(对比)
在力尚足以进入之时,盲目听了别人出去的建议,不能极夫游之乐也。这也与文章中后面阐发议论埋下了伏笔
5、在出洞之后作者发表了哪些感慨?
先假托土人,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作者以山为喻,必须要立智,还要有“力”和“物”,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坚强的意志。
作者以探寻幽静比喻治学,入之深则所获愈精益,只有不屈不挠进行探索才能够成功。深思慎取。
6、小组交流讨论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这篇游记并没有像普通游记文章一样,详细叙述在游玩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而是以简略的有目的的记游为载体,生发议论,阐述道理。类似这种的写作手法叫因事说理、缘景抒情或叙议结合。我们在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当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五、小结
人生因风雨而精彩,岁月因磨难而熠熠生辉。磨难是成功者的勋章,只有成功的人才会把磨难看作是难得的人生体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没有磨难浸泡,也许就不会酿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