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祖“勤王”以来,大明王朝的世系经过了第一次的变革,成王败寇,你不能说人家不是正统继嗣,起码名义上朱棣也是太祖马皇后的嫡子呢,人家是有正儿八经的继承权~
其实要我来说,英宗朱祁镇有后来被俘的结果,还真不能全怨他自己,他继承皇位的时候才多大啊?他能懂什么?还不是要靠着周边人的言传身教?
自己资质问题先不说,就说他身边的人吧,大伴儿王振,这是宦官,志大心空,读书不上进,经济仕途都来不得,还不愿意走正道去努力求上进,总想着走捷径,就因为当时宦官的日子好过了,容易富贵,把自己阉了,这样的人,能指望他有什么远见和好人品?
再说张太皇太后,这有啥可说的?岁数大了,也不想管太多的事儿,孙子的教育也用不着她,虽说身份在那里摆着,说话也依然有分量,但也得看人家有没有那份心。我们只能从仅有的历史资料中猜测,或许,她是懒得管了吧,她是谁啊?经历四朝的活祖宗,看什么人看不明白啊?就朱祁镇那点资质和小聪明,真是不够老人家看的,看了都心烦,管了也没用,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她才懒得管~
孙太后,讲真的,真不信她有什么政治素养和能力,能干出来夺宫人子这种损事儿,也是让人没话说。再看看她排挤胡皇后的那点小手段,都不够人看的,没受过正统培训和教育,也没有实践经验,再加上自己多少有点心虚,她能起到劝导和教育皇帝的职责吗?
内阁三杨,政治素养是有了,学问也不差,眼光更没的说,可人家也顾不过来你这一个小孩儿啊,比孙子都小,你是皇帝又如何?内斗还斗不过来,互相制衡,各自看不上眼,况且,每天多少国家大事要处理?权利越大职责也就越大,要说高官厚禄的人天天能闲着斗地主,搁谁谁信啊?
英宗皇帝就在这么被忽悠和忽视的环境长大的,真是又缺爱又缺教育,身边围了一群就知道“皇上您说得对”“皇上圣明”“皇上你真牛X”“皇上***特别好玩,奴才给您寻来”的太监阉人什么的,他能会什么?反倒是长了一肚子的自信满满,也不知道谁给他的信心,相信自己天纵英才。
很快,活祖宗张氏去世了,唯一能稍微制衡王振的人就这么的撒手离开了人世,内阁三杨年纪越来越老,有犯错误被拿下的,有管教家人不严引咎辞职的,还剩下个说话没什么分量的,正直和有才学的官员被各种压制。这个天下,变成了王振的一家独大,又被英宗惯得不知东南西北,恶事做尽,丧尽天良,不开始干涉朝政,弄权牟利,根本就是白瞎了这么好说话的皇帝。
很快,干涉朝政也不够他玩的了,王振闷头苦想良久,“呦,军事还没涉足呢,没打过仗的太监,肯定不是完美的太监!”于是他笑嘻嘻的去跟朱祁镇说“皇帝,咱家陪您去打瓦剌,御驾亲征吧!”
瓦剌入侵大明,说这件事儿起因,网上和书上原因很多,什么削减赏赐啊,明王朝对供奉的不满啊,嫌来的人太多啊,这些其实也都是表面原因,实际呢?也很简单,瓦剌实力逐渐苏醒恢复了,我不甘于俯首称臣,换句话说,你大明朝实力减弱已经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压不住阵脚了。
凡事都有其因,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知巩固边防,稳定朝政,国家大事悉数归于一个不懂朝政的太监之手,这能好的了?历史和社会环境并没有给我们的英宗皇帝一个懂事的缓冲时间,或者说给了,他没有珍惜机会,于是在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发生了明朝赫赫有名的己巳之变,历史上亦称土木之变。
明灭元后,为了防范蒙古人南下,巩固边防采取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边防九镇”的设立,明朝长城的修建等等,就这样紧锣密鼓的严防死守,都还是免不了蒙古人小范围时不时的过来滋事闹事,掳掠人口和财产,更别提英宗的前十四年的疏忽无视了,搞内政内乱,搞军事外乱,被忽忽悠悠就上了路,这是皇帝?开玩笑吧,这是蠢货!
五十万大军被蒙古人追打逃窜,急急如丧家之犬,全线溃败,朝廷那点有用的三品以上栋梁之臣,死了六十六个,死伤民众更是不计其数,险些亡了国,没亡都算是祖宗庇佑,姓朱的气数未尽!就这,还不算皇帝被人俘虏了,被俘就算了,还帮着蒙古人扣关叫门,还有脸吗,早就丢没了,哪有这样的啊,哦,也不是没有,宋朝徽钦二帝,金人抓了一双。但是好的不比,比这个有出息啊?
紫禁城内得到大军溃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一片哗然都没有了,做梦都不敢梦到这事儿现实竟然发生了,国家伤不起啊。有言“国不可一日无主”,又言“国还不可一日无长君呢”。英宗皇帝儿子更小,不到三岁,国家危亡只在一夕之间,朝中重臣悉数殉国,蒙古人就要打到皇城根儿了,这可咋办,南迁?那跟宋朝有什么区别?赶紧的立一个马上就能处理国家大事的皇帝吧,于是于廷益和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说到这里,也不得不交代王振的下场了,嗨~这还用交代?能不死吗?就他在战场上不死回朝能得了好?还不如直接被乱军弄死了痛快。他死也不会一个人上路,恨得人牙痒恨不得生啖其肉,家人也没跑,有一个算一个,凌迟的凌迟,处斩的砍头,流放的流放,亲戚女眷没入教坊司,死了还要带累全家,享了富贵就得遭罪付出代价,十几年的富贵生涯,换自己的一条命,也不知道这账是不是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