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因本性善良、耿直,为别人开脱罪行说好话,反被开脱的人倒打一耙陷害,打成了右派,弄的妻离子散,个人也患上了严重的脑溢血,落下了病根,被分配在了县城山区做乡村医生。但主人公的父亲却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坚持做人要清正严明、堂堂正正,主人公曾多次向父亲提出质疑,每一次的质疑都激怒了主人公父亲的敏感神经,致使主人公父亲大发雷霆,并反复不断、循循善诱教导主人公,池儿,你还不会做人,要做个好人,做好人不亏啊。
1977年恢复高考,池大为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池父看到录取通知书的的那一刻,大吼一声“苍天有眼”,激发了脑溢血病情,加之地处山区,救援不及时,猝然离世,同时也应主人公父亲生前的要求,死后全身裹上白布,意为“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埋葬了父亲的池大为真正是孑然一身走进了大学,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凤凰男”,他身无分文,依托公费和奖学金、同时省吃俭用读完了大学。80年代末期,国家重视高才生,重点大学研究生无疑成为众所关注的对象,因无意受到马厅长的欣赏,他被留在了省卫生厅。
他随身携带父亲的遗像,和池父留下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十二位素描人物的画像,池父逐一作了总结,写下了自己的评论: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孟子,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嵇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侯,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然后是夹着一张自画像,下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池父的一生都是依照这些圣人名人的为人处世来要求自己的。这是主人公父亲遗留下来唯一的精神遗产,主人公无疑继承了这些精神导向,对其个人做人做事造成了巨大的道德禁锢和思想束缚。
他性格耿直、言行率真,却四处碰壁,拥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洁,他嘲笑慵懒、混日子的人为“猪人”、奚落阿谀奉承、绳营狗苟的人为“狗人”。又因小人的挑唆,十分抗上,与原本把他留在省卫生厅一把手领导不对付,和领导摆个性、撂挑子,明知自己的问题和道理却不知悔改,坚持个性,虽然个人拥有很多优越的条件,却心甘情愿的做冷板凳。
直至现实的打压开始让他慢慢反省,一家三代住在不足50平米的公寓房,妻子怀胎领导不给假,直至儿子被开水烫伤面部,一直奉守在主人公内心的“自尊”、也是他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开始支离破碎,他没有权又没有钱,被医院挡在了门外,随着妻子和丈母娘撕心裂肺的哭喊嚎叫声,和孩子被开水烫的皮开肉绽、不忍直视的面部,让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自尊”终于土崩瓦解、开始被现实击的粉碎,他无可奈何,逢人就弯膝下跪,可换来的是人性的冷漠与无情,无奈他将电话打给了他一直奚落的“狗人”那里,获得帮助。
直至以后,他开始反省,将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智慧运用在了官场,做人开始“溜光水滑”,做事也开始“圆融周到”,做官也就自然而然的“风生水起”。认识并且修正了自己的问题,虽然圆滑而又不失去正义,拥有很高的道德操守和底线原则。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名为《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洗儿诗》到今天也经常被现代人拿来传颂,表面上看是在表达做人要隐匿锋芒,揣着明白装糊涂。可是里面又有“无灾无难到公卿”,“到公卿”?一般人可做不到,你想又愚又鲁到公卿,未免有些痴心妄想。可实际上,苏东坡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得结合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时,他是反对党,被贬到黄州五年。等到旧党上台,他又反对尽废新法,被贬到海南,差点老死边荒。1083年的九月,侍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下第四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遁。当时,他正贬居黄州,心中的愤懑还无处释怀,满月之时写了一首有些反常的《洗儿诗》。这首诗明白如话,有点类似打油诗。一般情况下,父母养育孩子无不希望他们聪明伶俐,而苏轼却希望自己的儿子蠢笨一点,这样说不定还能荣华富贵。
表面上看,这首《洗儿诗》不合情理,但结合苏轼的处境,也不难看出这是他的牢骚之语。他的言外之意是,要想获得富贵,就不能太有主见,而应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放在现在实质上是鄙夷独立思想、反理想主义的诗,而不是着于诗的表面,告诫人要安分守己、隐匿锋芒这样简单,不然与“到公卿”形成道德缘木,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小说的名为“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是在《孟子·离娄》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孔子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首歌的。其位置到底在何地?史记说法有三,一谓汉之别流;一谓地名,非水名;一谓汉水。自屈原被逐的典故之后,“沧浪”的内涵就丰富起来,含有隐逸的主题了。然小说《沧浪之水》所阐述的主题主旨便是这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一直贯彻始终,有反理想主义的倾向,引人深思。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池大为在父亲的坟前驻足,痛哭流泪,感慨于人事变迁和多年以来执于理想主义的痛苦挣扎,同时自己也功成名就,随利而逐,倾势而倒,完全违逆了父亲的理想道德标准,他痛哭着并烧毁了父亲留下的这本书,随着书的灰飞烟灭,自己也做了高深远度的自我反思和对父亲的致歉。小说情节在主人公池大为儿子烫伤遇难和马厅长对池大为的点拨、直击心底的话,是主人公池大为思想宏变的转折点,主人公池大为思想前后的悄然变化和巨大反差、理想主义的消亡、虚无主义的同化,都不禁让人唏嘘、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