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乡下菜园里一块韮菜地,是一茬接着一茬冒,碧绿碧绿的。
我们总不能顿顿吃韮菜吧,所以多的时候就用来包饺子。
今晨,便割了鲜嫩的韮菜,择净,洗净,并切成细碎,又切了胡萝丁,香菇丁一并放在大白锈钢盆里,然后取十颗鸡蛋搅成稀糊状,锅里放了菜籽油加热,将鸡蛋糊摊成饼状,等稍稍散去热度便将其切成碎丁,也放在大盆里,再放入盐,味精,香油,同先前的食材搅拌在一起,这样橙色,绿色,咖啡色,黄色相间,大大一盆让人垂涎欲滴,色香味俱全的饺子馅调好啦!
鸡蛋是自家养的土鸡生的蛋,香油自家种的菜籽现榨的油,所以摊出的鸡蛋饼是金黄色,格外的香。
饺子皮自己和面揉的,这样的饺子皮煮着不易破,吃到嘴里又有咬劲。
揉成团时,放置十几分钟再揉一揉,来回三四次就可以了。然后揪一小团洒上面粉再揉一揉,搓成长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段,用擀面棍擀成一张张薄皮,这样饺子皮就成啦,包上先前的馅料,一个个漂亮的饺子就诞生喽!
宝贝们放学回来都喊饿的很,看到我包的饺子喜出望外,因为她们都爱吃。便煮了两盘让她们吃,有点狼吞虎咽,很快吃光了,一个抹着小嘴还不忘说两句漂亮话:“老妈包的饺子越来越好吃喽!”
看着她俩吃的美滋滋,彼此嘻笑的模样,倒让我羡慕了几分。
不禁想起儿时第一次吃饺子的情景。
九零年代初期,十一岁夏天,饺子是隔壁大妈送来的,那是我和弟弟第一次见到饺子,大大的饺子在大花碗里横七竖八的躺着,很快就被我俩吃光,那叫一个香呀!
吃的不过瘾,便缠着母亲给做,可是母亲不善做这类面食,第二天她便请隔壁大妈来帮忙。只见大妈将面揉成一大团,取三分之一,又使劲揉了一会,便取了根足一米长的擀面棍压在面团上,来来回回的,面团慢慢变成了一张大大的面皮,又拿了一个小碗,将碗口扣在面皮上,使劲往下压,这样就有了一张饺子皮,包上母亲拌的馅(韮菜白干鸡蛋,那时鸡蛋都是家里稀有食材),一个大饺子就成了。
一整张面皮也就压下十来张吧,然后还要把边角料重新揉团擀成面皮再压,所以颇费功夫,出饺率不是很高。
等到够一锅的量,母亲便去烧水,那时都是土锅土灶,烧的是稻草,等水开时又得好一会儿。我和弟弟等在锅边,终于见到水开时热气腾腾,母亲将饺子一个个下到锅里,再烧开,看到母亲用大勺子搅了一下,盖上锅盖又闷了一会。
再开锅时,饺子都漂在最上面啦,熟的面皮透着韮菜的碧绿,甚是惹人眼馋。母亲将饺子装进碗里,我和弟弟迫不及待的将饺子送进嘴里,吧叽吧叽的都顾不上烫了。
那个年代我们几乎没零食,主食不是饭就是粥,难得吃上回饺子,我和弟弟都会吃到小肚皮胀胀的,撑得圆滚滚的。
那个夏天,那张大面皮,那一大锅煮沸的饺子,那两张小馋嘴的样子,还有母亲温暖微笑的模样,在往后的时光里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脑海里来回放映。
多少年以后才明白那一锅翻滚的饺子:
冒着一家人互亲互爱的温馨,
冒着彼此日复一日陪伴的快乐,
冒着一日三餐简单又原滋原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