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十七年,再读《呼啸山庄》,同一本书同一位读者品尝到的却是不同的味道。
《呼啸山庄》给我的第一次触动可以说是震撼了,注意,此处我没有使用夸张手法。而非平时在网络上随口说说的“扎心了,老铁”一句中的“扎心”。
我那时只有十三岁,从没离开过家乡,生活范围也就仅限于为数不多邻里亲朋。眼界和知识少到荒芜的地步。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唤醒了沉睡在我的内心的爱与恨的原始本能。使我在很短的时间里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
当希思克利夫被亨得利贬为仆人,遭到毒打虐待时,我是那么的同情他。我不明白亨得利怎么就如此容不下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毕竟,十三岁的我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我没有阶级观念,也不懂维多利亚时代的殖民扩张。我头脑简单的断定亨得利仅仅是不够善良。
时隔十七年,再读《呼啸山庄》才看清真相。打从一开始希思克利夫的肤色就遭到所有人轻视或憎恶。他是一个黑头发、黑眼睛、黑皮肤的流浪儿。也许是东印度公司的船上流落下的印度男孩,也许是被贩卖的黑奴。不平等的英国社会给了他太多冷漠、侮辱和暴力。唯有天性善良的老恩肖先生和凯瑟琳给了他温暖的爱。特殊的成长环境,铸就了希思克利夫爱恨分明的性格。
老恩肖去世后,凯瑟琳的爱也就变成了他严寒生命里那唯一的一缕阳光。他爱她,不顾一切的爱她,爱的热烈奔放。
我曾经认为她是冷酷无情,贪慕虚荣的女人。所以我把她这行为视作对爱情的背叛。但再读这本书时,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对凯瑟琳的选择表示理解。虽然她是一个生活在山乡的少女,但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她的思想肯定会受到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森严的等级社会中,女性的下嫁被认为是自私自利、不顾家庭荣誉和财产的行为。婚姻的选择中看重的是财产和门第,与爱情无关。凯瑟琳对世俗的屈从不再令我生厌,更何况她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实在令人不忍苛责。
十七年前这本书最使我最震撼的是凯瑟琳下葬的那个夜晚。这是真正的爱情!希思克利夫挖开她的墓地,想最后一次拥抱她,甚至愿意就这样与她同眠地下。如果不是凯瑟琳的鬼魂制止了他,也许他真要那么做了。现在,我依旧被这份真情流露打动,区别在于我不再相信真爱的存在了。
在疯狂复仇后,他终于也抑郁了,不吃不喝,走向了死亡。曾经我以为他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亨得利、埃德加夺走的太多。已经成年的我,更为理智和公允,希思克利夫的复仇确实是残忍冷酷的过分了,他似乎想把自己受过的虐待和侮辱百倍的奉还。中国人有句老话: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而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波及了几个无辜的下一代,就连艾米丽也担心读者无法认同他,所以最后写到他临死前的放手。
爱有多么不顾一切,恨就有多么疯狂无度,这就是希思克利夫的故事。为何,再读这本书,会有如此差异性的感受?因为我的眼睛已不像儿时那般清澈,它混入了这个污浊尘世的沙粒,早已经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