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遥已经在简书连续日更了16天。
他回头看看自己的文字,发现质量持续在下降。
这里固然有时间紧、更新过于仓促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写字的目的变了,变成“为了日更而日更”。
朋友曾经对萧遥说,日更是个大坑。
萧遥那时刚刚接受日更挑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朋友的先见之明。
今天萧遥明白了。
日更的确是个大坑。尤其是对于萧遥这样特征明显的初学者:
首先是缺乏规划。
新手完全把文字完全交给了灵感,往往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状态好的时候,有如神助,洋洋洒洒数千言也不过半小时就搞定;状态不好的时候,磕磕绊绊2小时,也写不出1000字。这种做法无关优劣,只是对于日更这项任务来说,缺乏规划,会让坑越来越深。
其次是不能充分利用时间。
萧遥前几日加班,很疲劳,时间无法保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萧遥上午去4S做保养的时候,明明有2小时的空闲,却都浪费在了垃圾小说上。时间规划是个人生的大课题,萧遥一直没能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程度:“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总会有的”。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积累。
智能手机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弊端凸显,很多人看似渊博,知识体系却毫无系统,真正需要输出的时候,才发现怎么写都是蜻蜓点水,始终不得要领。更何况,现在萧遥甚至连碎片化学习的时间都无法保障。
第四个原因是目标不清晰。
写字需要有方向。没有方向,就不知道如何进步。比如萧遥,小时候喜欢写杂文,工作后整天八股文,现在又想写小说。可日更是为了什么呢?他一直没想透彻。也许,比较冠冕堂皇的考虑,是为了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因为上述原因,随着日更天数的逐渐增加,萧遥身上所承受的日更压力也原来越大。萧遥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想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日更、甚至是有规律的写字,可能都将离自己而去,让一切又重回原点。
这是无法承受之重。
萧遥决定先给自己确定几个大致的原则:
1.日更以记事为主,倾向于日记。附带练习描写人物、景色、心理。
2.培养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3.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时看Kindle。
4.构思不能停。要注意积累一切能积累的素材,包括一念之间的感悟。
萧遥对自己坚持这个原则,给出了时限:
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