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叶出口的通道分水路和陆路两种。如果说陆路“万里茶路”的起点在下梅村,那么武夷山水上“万里茶路”的起点就在武夷山兴田镇城村村的“淮溪首济”(淮溪,即崇阳溪;首济,就是第一码头)。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水路运输的工具靠船只,船只有水才能航行。尽管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境内有西溪、坑口溪、黄柏溪、九曲溪、梅溪、东溪等。但水量都不大,只能走竹排和小船,这些溪流最后都汇入崇阳溪干流。
城村地处武夷山南麓,崇阳溪水流到这里,上述所有支流的水都已汇入这里的干流,径流丰富,溪面变宽,水流变深,可以行驶较大的船只。准溪首济就位于城村北面入水口,码头前有一棵树龄800年的古樟,枝叶荫浓,护卫着首济。首济隔溪对面是几百亩平坦的沙洲,名叫宝盖洲。优越的地理和水文条件,顺理成章的使它成为崇阳溪第一码头。(淮溪首济的名称早已不用,只是保留在赵林李三家的宗谱和建阳县志中。这个渡口现在叫北渡,还有渡船,供村民过渡到对面种地。)
武夷山的茶叶由水路走,都是从下梅、赤石码头装上小船或竹排,沿梅溪经崇阳溪到达城村首济集中汇集,再重新换大船驶入建溪,顺流而下到达福州码头,然后,飘洋过海到南洋,下欧美。因此,城村淮溪首济是武夷茶集散、转运的码头,是武夷山“水上茶路”真正的起点。当年盛极一时,真是“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街市上茶楼、酒馆、客栈一应俱全。特别是夜色降临,河岸两边及溪中停泊的船上,灯火辉煌,商贩叫卖,夫役呼喊,直达中宵,形成夜市。城村清代秀才李际春有诗记录当时淮溪首济的盛况:
频蓼洲汀薄暮天,山含落日水含烟。
隔溪灯火团相聚,半是渔舟半客船。
诗中的客船指的是贩茶客商的船只,他们在城村装船过夜。繁荣的“水上茶路”,使城村的经济繁荣,获得“潭北名区”、“北方重镇”的美誉。(“潭北名区”的牌楼原在城村村口;“北方重镇”的牌楼在“北帝庙”前面。虽然都已经拆毁,但有《古粤地坊图》可证明其的存在。)
经营武夷山“水上茶路”的主要是“闽南茶帮”,他们在水上长途贩运茶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就从莆田湄州妈祖的故乡“分灵”到城村,在淮溪首济边上建起了一座妈祖庙(即天后宫),作为他们水上行船的保护神。如今妈祖庙依然香火不断,人们的信仰不减从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川依旧枕寒流。随着岁月的更替,淮溪首济失去了昔日的功能,城村也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当年从这里运出去的茶叶,曾飘洋过海到南洋,下欧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当我们宣传“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时,请人们不要忘记武夷山水上“万里茶路”的起点——城村淮溪首济当年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