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当时条件极度恶劣,他的随从们一个个病倒了。他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并担当起照顾随从们的生活。
王阳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荒芜的龙场,给了哲学家心性的自由,成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也孕育了王阳明从“平凡”到“圣人”之路。
其实,生活就是在平凡与伟大的交错中延伸开来的,每一个伟大的人曾经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有一点不变的:伟大,总是在平凡之后。
活在当下,巧装糊涂
“活在当下”的真正含义即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正在做的事情,才是眼下最重要的,若沉湎过去和未来就会迷失现在的一切,包括自己。
一位哲学家路过荒漠,看到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废墟,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顺手搬过来一个石雕坐下来。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不觉感叹万千。
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先生,你感叹什么呀?”
他四下里望了望,却没有人,正在他疑惑的时候。那声音又响起来,端详那个石雕,原来那是一尊“双面神”的神像。
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汲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展望未来,去憧憬无限的美好的蓝图啊。”
哲学家说:“过去已经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不曾到来,是你现在无法得到的。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觉得挺有道理,他说:“我至今才明白,我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源。”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池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展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曾经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弃于废墟中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前两种人就是和故事中的双面神一样,一种人只会纠结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黯然伤神,另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业,只有第三种人注重现在,脚踏实地,慢慢积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未来。
“活好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它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
“活好当下”其实离不开生活中的一种智慧,那就是有时要适当地巧妙地“装糊涂”。
王阳明曾说过: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智慧的生存策略。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孙膑,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门下为徒,鬼谷子因孙膑单纯质朴,才智过人,自是厚待一层,偷偷地将孙武所著兵书《十三篇》传授给孙膑。
后来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孙膑到他那里去做事,庞涓才知道老师厚待孙膑,另有所得,于是妒忌孙膑。
他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里通外国,并要求魏惠王对孙膑施以刖刑。被施以刖刑的孙膑无法逃跑,庞涓就把他关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表面上好吃好喝地供养,实则想向孙膑索要《十三篇》一书。
孙膑因无抄录手本,庞涓就让他抄录下他记得的章节。可庞涓派来的童仆告诉了孙膑,庞涓的阴谋诡计,孙膑才恍然大悟。
孙膑立即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当天晚上,孙膑就伪装成得了疯病的样子,一会儿号啕大哭,一会儿嬉皮笑脸,做出各种傻相,或唾沫横流,或颠三倒四,又把抄好的书简翻出来烧掉。
庞涓怀疑他装疯卖傻,派人把他扔进粪坑里,弄得满身污秽。孙膑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在粪坑里爬行,显出毫不在意的样子。
庞涓又让人献上美食佳肴,孙膑怒目而视,骂不绝口,指责他们想毒死自己,随手把食物倒在地上。庞涓让人拿来土块或污物,孙膑反而当成好东西抓来吃。庞涓因此才相信孙膑确实是精神失常了,才消除戒备心。
后来齐威王得此消息,命令辩士淳于髡到魏国去见魏惠王,帮助孙膑回到齐国。
孙膑假装糊涂的办法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往往看似无用,实则抱愚藏拙,能包容一切人,而自己以“无用”的面目示人。
因此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此乃真聪明真智慧,只不过用一张假糊涂的脸来适当遮掩自己的聪明罢了。
安稳平俗,随遇而安
王阳明的一生坎坷多波折,历经贬谪、诬陷、辞官、病死等人生中的许多不幸,可他作为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却做了累累硕功。
刘瑾下台后,王阳明被重新起用,但他的仕途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一闲职。忧愤之下,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安心传授自己的心学教育。然而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地区爆发起义,皇上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前去镇压起义,王阳明义不容辞,担起重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不管仕途多少艰辛,只要国家有召唤,王阳明放下一切,义不容辞,放弃曾经的辉煌和磨难,重担重任,他重不贪恋昔日的光环,他更安于平俗的生活。
王阳明在龙岗书院旁边,有个很不起眼的乡村小菜地,却在王阳明眼里,是个难得的好去处,篱笆、野花、菜,于自然情怀中随景游心。
他随时可以在阴凉处歇息、读书,跟着农民哼哼歌谣。傍晚,在屋檐下放着小桌子就餐,醉了,就草席睡下。王阳明最喜欢这随时随地、随遇而安的生活。
他也教导人要学会随遇而安。
从前有一个国家,有一位不喜欢做事的国王和一位不喜欢做官的宰相。国王就喜欢打猎和宰相微服出巡。宰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到大草原打猎,射伤了一只花豹。国王看花豹好久没动静,于是走近花豹,没想到,花豹突然跳起来,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国王扑过来。
这时随从及时赶上,发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可国王的小手指被咬掉小半截。
回宫以后,国王找来宰相来饮酒解愁。宰相知道了原因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着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听了更加生气,他凝视宰相说:“你真是大胆!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
宰相发现国王十分愤怒,却也毫不在意地说:“大王,真的,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一时的得失成败,确确实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很是生气,真的把宰相关进了大牢。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没有宰相的陪同,他独自出游了。
路上遇一群野蛮人抓了国王用来祭神。因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他们发现国王小指头少了半截,于是下令改了国王,继续寻找下一个,国王回宫后,立刻叫人将宰相释放了,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向宰相敬酒说:“宰相,你说得真是一点也不错,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
宰相微笑着回敬国王,过了一会儿,国王忽然问宰相说:“我侥幸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这又怎么说呢?”
宰相喝了一口酒,说:“大王!您将我关在监狱里,确实也是最好的安排啊!您想想看,每次微服出巡都是我陪着你,等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做祭品时,肯定会想到我,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宰相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其实这是顺其自然的心态,是一种成熟的素养,更是一种境界,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
拥平常心,光而不耀
在赣州和南昌的平叛战争结束以后,王阳明并没有真正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因此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猜忌、诬陷和诽谤。
面对这些恶意中伤、侮辱的言语和行为,王阳明深知爬得越高则可能跌得更重,他主动请求辞官还乡。
王阳明时常拥有一颗平常心,他知道有一句俗语说得好:“盛时当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在志得意满时,一定要能够安于低调。用低调屏障保护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王阳明一生都在钻研“心学”,心学就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然而这盏灯一定要光而不耀,否则太过耀眼又会灼伤自己。能够温柔笼罩却不会有灼伤的疼痛,才是最为温暖而朴素的人格。
光而不耀,其实也正是内心从容、淡定,悠扬而飞的状态。万丈红尘,扑鼻迷眼,能够点亮自己的一盏心灯,让它散发出微弱而美好的光,实在是对尘世最大的贡献。
西汉武帝时,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很受汉武帝的青睐。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长平侯,率大兵攻打匈奴。
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单身逃回,按军律当斩。
可卫青并没有处斩苏建而是交给汉武帝处理。
卫青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汉武帝怜惜其才,并未杀他,让他出钱赎罪,而对卫青的处置大为满意。
汉武帝于是更加宠爱卫青了,命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以显示大将军的尊贵。
群臣没有一个敢抗旨,见到卫青都行跪拜礼,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于是有人好意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是皇上的指示,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回道:“跪拜大将军的那么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现在有幸承蒙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作您的朋友吧。”
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从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地交了这个朋友。后来卫青只要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
卫青谦和处世的态度深得大家的喜爱,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地低为海,人低为王。”这些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一个人的修为越高就越表现得谦恭,能够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天地之理,点亮自己的人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一生去推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