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27篇文章。
最近有一个想法就是暑假临近了,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随意支配了,感觉好幸福。我打算每天两千字升级到没天四千字,这样两个月之后,我能看到的收获就是4000*60=240000。等于说我的假期比别人长了一倍。一定要做到。
下面聊一聊我这两天看的一本书。《富兰克林自传》,书还没有看完,真是阅读速度比较慢,暑假再定一个任务吧,就是尽量做到吧。这个假期,专注一件事,升级。窃喜!嘿嘿·····
这本书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呢?随着读书的深入,我我越是觉得这些场景似曾相识,好像在哪看过,听过。我首先想到的是《奇特的一生》作者柳比歇夫,其实这本书我只是听过一遍,其中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他对时间准确的把握,就是散步十五分钟的话,即使没有手表,十五分钟左右就是 能够准时回来。他自身就是一个生物钟。可见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何等的宝贵。那么他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得益于他对时间的记录,每天每件事情占据了他多少时间他都有清晰的记录,不记录不知道,若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反馈。
而在《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里,这些场景又是惊人的在现,真的是很惊讶。成功道路的关键向来都是固定的那么几点,而失败却各自并不相同,这是我的感受,我的观察。
我还想起老师之前讲过的有关庄佚的故事,那个在飞机上飞来飞去的 工作狂,还有李老师本人,他们哪个没有好好利用时间,他们哪个没有很高的阅读量,哪个不是知识的践行者,他们不成功谁成功?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天理的。嗯嗯,是这样的。允许自己把这个想法合理化。
今天在我得到的订阅专栏里有很多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看过之后,由眼入心的、形成慨叹的有:
1·不想做割掉一茬又长一茬的韭菜,而是要想办法成为割韭菜的那个人。
2·在很多时候,人都是容易把自己的有偏见的、错误的观点合理化。这是人的弱点。
「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荒唐的事情,对于执行者本人来说都是无比正确的。他们甚至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之所以加上一个引号,是因为这些“逻辑”多数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是不可证伪的。
而每一次明显的进步,其实都需要我们克服这种“合理化”的缺点。」
这个点可以和周期这个概念联系上,因为若是不考虑周期的话,你所看到的眼前就是长期,很难跳出怪圈,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3·就是要培养感受渐变的能力。我自己就有这样明显的感受,就是我自己班上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我也不觉得谁谁长高了,可是若是暑假或是寒假过后再见的话,真的感觉他们长的好快。但是事实是他们不仅暑假长高了,在和我相处的每一天都长高了,不是吗?可为什么暑假过后才发现他们明显的变化呢?原因很假单,就是两个月没见了。我们缺少的就是看见那些细小变化的能力,这个能力说的大一点就是用周期看待问题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好像没有了反馈,就不能正确的看待暂时的失败,总是很容易气馁,很容易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些莫须有的借口。
这是我学到的。
这两天高考,回忆自己的高考,已是好七、八年前的事情了,我经历过两次高考 ,之所以要考两次倒不是因为自己高三甚至高中三年不知道学习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满脑子就一件事 ,可是还是没有在那场考试中出类拔萃,我在河南,很多事情在那个时候真的不是你努力就能一下子改变的。我们那个时候 ,能够升学的几乎都是复读生。第一年落榜之后,只能选择复读,那一年很苦,可是也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也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事,也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部分而已。那个时候不懂事,或是当时在那种环境里真的就是这样,我多年之后没有忘记的一句话就是: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现在奋斗,等将来考上大学就不用学了,就是很轻松了。现在我的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高考的确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若是考不好,不代表以后的人生就一定是昏暗。我慢慢地发现,而且是越来越明显的觉得以后的每隔三年都要迎来人生的一次高考。
现实点说,即使高考考的不好,走了一个一般的大学,那么还有考研的机会;更差的情况是即便没有大学可上,现代的社会就是一座很好的大学,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容易,知识的价值越来越高。问题的关键在个人。我也是在工作之后才真正觉得职后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这几乎和之前的教育不搭界。我越来越觉得让一个人走出来的是那种勤奋、上进的品质,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但是,我知道它很重要。我只感觉这些品质、这些能力必须自己学,不是他人教的,这是主动获得的。这也许就是那种老师学说的要自己学会那种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己学会那种没有人教的知识吧。
每隔三个月,都要看一看自己读了那些书,学到了那些知识,获得了那些成长。哪些是书本上的,哪些是书本上没有的,自己是怎么学会的?哪些收获是在预期之内获得的?哪些是意外的惊喜?人生似乎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每隔三年,都要完成人生的一次升级。
十三年之后,三十年之后,看到这些文字,看到这样的感慨,那时的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