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市儿童医院,4岁的女儿丢丢看上了一件玩具。
我先是蹲下来沟通,但是不管用,我直接果断的回答她:我们不在这里买玩具,这里的玩具很贵,专门给那些打了针很难受的宝宝准备的,同样的钱,我们在别的地方可以买两个。丢丢勉强的点了点头说,那我们去我们家里那边的玩具店买。
本来想开车绕过小区的玩具店,但是还是被她发现了,要我马上停车,因为自己已经答应过,我只能就范,来到了玩具店。她显然是早就看好了一件玩具,直奔玩具店的最里层,蹲下来叫爸爸快过来。又是大袋子的积木,我摇摇头:我们加的大件玩具已经很多了,并且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积木了,能否换一个?不!!她斩钉截铁。我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但是她直接坐在了地上:看来,今天不买这件玩具,走不了了。我说你站起来,我们讲讲道理,你这样的玩具太多了,我们家里已经放不下了。五分钟过去了,局面僵持住了,她开始慢慢有了情绪,打定主意就要这件了。
我一看价格也不便宜,就跟她说,这件玩具我们不要,我们买一点别的玩具,不行那我就走了。然后就是哇的一声,场面瞬间失控,她趴在地上开始打滚。我一看影响到了别人,抱起孩子离开玩具店,然后她开始拳打脚踢。我抽了她两把屁股,并且警告她再闹,我再要揍她。最后用三部曲解决问题以后,她妥协了,我们可以换一个玩具,但是这次不管她挑到什么玩具,我们都必须买。
我又一次成功的打孩子了。
晚上咨询魏老师:作为家长,不管孩子多皮,真的能不打么?魏老师给了我如下的建议,快来一起学习一下。
体罚影响大脑:
打孩子的坏处,除了当时可能就出现的身体伤害之外,还有可能影响孩子大脑发展,成年后更有可能出现情绪障碍,孩子也可能会用暴力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有一项研究显示,让孩子接受严厉的体罚,可能会对孩子大脑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这里严厉的体罚是说,孩子在三年以上的时间中,每个月至少被揍一次。
研究者发现,那些经常被揍的孩子,大脑前额皮质的某些区域中灰质明显少。意味着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更有可能酗酒,智商测试成绩可能更差。
我说打孩子没有好处,可能会有人不相信。他们说,我家这孩子打了才管用,不打他就是不听话。这种情况,我想提醒的是,孩子暂时的“听话”是身体被伤害时的恐惧,但并不一定能理解为什么被打,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揍孩子一顿,问:“知道错了吗?”孩子说:“知道了。”“下次还犯吗?”“不犯了”,可下次他还会出现同样的行为。你能指望在恐惧之下,一个人能深刻反省自己,然后真诚地吸取教训,最后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门都没有。我们成人做不到,小孩也做不到。
三种打孩子的原因
大人得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让他知道家里谁说了算。
自己小时候就是被打大的,长大也挺好的。
感觉没其他办法了,所有招数都试过,不灵,只能打。比如上面的丢丢爸爸,就是这样操作的。
不打的情况下,如何要孩子记住并远离危害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去拔家里的电源,并且这个阶段,你也没法跟她解释电这个东西有多么可怕,所以我们经常就一看到孩子接触开关,就用小尺子打,以便让他记得住。比如害怕孩子的手被抽屉夹到,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显然上面的两个场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1、危及生命的,比如电。我们可以在家里安装更加安全的插座头,比如可以买一些电源墙插座保护座,给宝宝提供更好的环境。比如爬窗户的宝宝,可以在家里安装更安全的防护栏。
2、不危及生命的,比如手被门和抽屉夹到。我更愿意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她自己尝尝后果。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伸手去够刚端上桌的菜汤,特别烫。我没有阻拦,在旁边看着。她手挨着汤盆,哇地就哭了。这时候我去抱着她,说,“宝宝,冒着气的菜汤非常烫,你被烫痛了,来爸爸给吹吹手。”她自己以后就再也不乱够桌上的东西了。
我怕孩子不知道门缝夹手的危险,在孩子刚学会自己进出门的时候,就领着她来门口,演示给她如果被门夹住有多疼:我把她的小手放在门缝上,轻轻地、慢慢地挤压了一次,她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吃人手指的门缝的危险,下次自然就小心了。
不打的情况下,如何要孩子满足你的期待
比如小编上面遇到的问题,孩子要一个玩具,但是我们坚决认为这种玩具已经太多了,我们不买了。或者孩子的家庭作业,就是不做。还是4岁的丢丢,学校里布置了家庭作业,要学会怎么写数字“2”,但是回家的时候,就是不写,或者写一笔,然后杵在那里看着你。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和妈妈的角度分开来看。
首先,孩子遇到了困难。
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我们可以询问她到底为什么不写,是太难了?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果你一开始就生气,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你突然发火,她就被吓到了,压根不敢跟你沟通。
当然,也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气得快要爆炸了,那么,我就离开那个地方,让自己有冷静的空间。同样,我会直接跟孩子说,爸爸现在太生气了,需要冷静一下。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我们想教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调节情绪,我们自己是最好的“教具”。
当然,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孩子,用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相信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会更好。
不打的情况下,如何要孩子改正习惯
还有些妈妈提到小宝宝的“问题行为”,比如一岁多的宝宝吃饭时扔勺子、扔饭,两岁多的宝宝捡地上的东西吃,这是建立规则的事。
另外,建立规则时,你不必用攻击性的方式去“宣告权威”,但态度要坚定果断。当宝宝吃饭时扔勺子,你可以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他,不能扔。
发现宝宝好的行为时,着重表扬,在宝宝好好吃饭的时候,夸夸他“你拿勺子拿得真稳!”积极强化正面的行为,比惩罚更有效。体罚不是确立好的行为习惯的终极选择,宁愿慢一点,耐心一点,反复训练孩子的习惯。
虽然体罚孩子的事情,小编也没有做好的,但是我们还是有一点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带着情绪!不要带着情绪!不要带着情绪!,虽然很难,但是不要带着情绪!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