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医”钟启良
(初稿)
觉解作于3月23日
我省著名的闽西籍老中医钟启良,是1996年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的第二批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也是闽西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医宝”。
1938年,钟启良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万安乡下圳村。也许是老天的眷顾,这片四周被崇山峻岭包裹着的秀美川谷,特别有草木的灵气。钟启良与中医的结缘,即始于此。
少年时期的钟启良,饱受战乱和贫困之苦。缺医少药、贫病交加、英年早逝的悲惨故事,天天在身边上演。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14岁的他就立志要走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歧黄之路。他师从当地著名的老中医,每天跟随师傅望闻问切,师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年轻的钟启良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后来的为医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后,他先后就读于厦门卫生学校和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在校时间长达8年。毕业后就职于武平县医院,在这里,他一干将近20年。在长期的一线医疗实践中,他一边潜心于中医临床医学事业,一边积极投身中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为当地培养了557名赤脚医生。为此,荣获省地县的多项荣誉;1972年还光荣赴京出席经验交流会。
1979年调入龙岩地区卫生学校,从事中医大专班教学工作。
当年,恢复高考才二年,闽西中医百废待兴、人才奇缺。为数不多、有着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钟启良,被组织选中,担任当年中医大专班的班主任,从此挑起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振兴闽西中医事业的重任。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学生相濡以沫、教学相长,不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是一支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个人素质和奋发有为精神的闽西中医高等级人才。后来的他们,99%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目前闽西各家医院中医事业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钟启良为培养闽西中医人才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1981年秋,钟启良离开教学岗位,重返临床第一线。他履职于龙岩市第二医院,担任中医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直到退休。这是一段人生的辉煌岁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医名日隆,钟启良如虎添翼,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诊疗事业中,为百姓驱病除患、为心爱的中医事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这种忘我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深得患者和同行的敬仰和称颂,也奠定了他在闽西中医界的名望和地位。多年来,他先后被评聘为国家级老中医专家及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龙岩市市管拔尖人才、福建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龙岩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中医专业组组长龙岩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龙岩市科协委员、龙岩市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闽西医药》杂志编委。1992年荣获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其事迹被中国人事出版社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
都说当医生要有一股奉献精神,钟启良为了中医事业,却作出了个人和家庭的重大牺牲。家中唯一的男儿,年少时一次发高烧,因自己夫妇紧张忙碌的医务工作,无暇脱身照顾孩子,错过了最佳退烧时间,导致孩子终生智障。作为医生的他们,孩子却因自己为了工作而照顾不周,高烧致残,内心遭受的痛苦和打击,可想而知。
如果说孩子是因工作原因导致病残,还稍感安慰的话,有时遭受不该有的误解才使内心感到莫名的委屈。一次,应当地某官员的请求,钟启良前往他家帮其调理身体。这位患者平时血压有点高,要求钟启良帮其量血压,他按照惯例熟练地从左手上量出了他的血压,并说无大碍,不需要吃药。这时,刚好家里来电,说是妻子突发高烧。他想到以前儿子的事,急忙起身告辞,这位领导面起愠色,生硬地说,我右手的血压还没量呢!钟启良听了觉得好笑但还是诚恳地说,不需要同时量两只手的。领导听了满脸不悦,话中带剌地说,名医不好求呀。钟启良无言以对,只好委屈离开。
虽然在从医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但与他一生挚爱的中医事业比起来,不过是人生的小小插曲。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钟启良从不因为受到的打击和不公而后退过、迟疑过,而是矢志不移、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1998年退休后,钟启良依然执着于中医临床医学和传承事业,在服务患者、造福百姓、提携后辈方面忘我工作、孜孜不倦。如今83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天坐诊、医耕不辍。体现了一代国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风范。
钟启良从医60多载,精研歧黄之术、博采众医之长、经历病例无数,深得中医理论和实践之精要,医治了无数多的急重患者和疑难杂症,其对医学的敬畏心和执着心、其对病患的普同心和平等心,堪称典范和榜样。
他一生的医学思想,深受古代名医张元素和恩师福建中医学院原院长俞长荣的影响。对张元素的“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心病不相能;受古方创新方”深得要领,同时,又对俞长荣的“读古书,看新病,重在思维”牢记在心、终生不渝。所以,钟启良治病哲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博古通今、辩证创新”。
钟老擅长于中医内科、儿科、妇科,尤其对中医内、儿、妇科之血瘀证诊治有独到之处。深得活血化瘀法之精要,善用活血化瘀的方与药来治疗疑难杂症,并且疗效显著。他提出临证须辩证精确,尤当首分标与本、虚与实。他认为血瘀为标为实,然因血瘀致生病证,变幻多端,由此论之,血瘀当属“本”,依“治病求本”之说,诚当活血化瘀以治其“本”。然祛瘀之时,又当时时顾护正气,注意阴、阳、气、血的不足,扶正之中尤重视脾与肾,如此则攻外兼施,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调治精当,自成一体。
钟老在学术上论血瘀证,独树一帜,认为血瘀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或外伤及其他原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脉凝滞不通且血瘀证见于临床各种症状,血瘀乃属广义范畴。如:因血脉不畅、血行瘀滞而致“不通则痛”的各种内脏及肢体的疼痛;跌打损伤的临床综合症;多种外科痈疡;脱痈;内脏肿大、肿瘤等等,均可见血瘀证。钟老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临诊时务须根据各种临床四诊所得资料,细究详辨。同时又认为也应避免“凡证者是血瘀证,凡出血都是血瘀证”的片面观。对血瘀特性的认识,认为血瘀证的形成存在“主次特性”;其病变又具有“二重性”,因而临证应运用八纲辩证,析其寒热虚实之异,依法辨治,方能奏效。在血瘀证诊断方面,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保证诊断的客观性,钟老有也有独到的见解。在血瘀证治疗方面,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一法”,该法既可用于不同疾病又可用于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谓“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钟老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研究,撰写出《血瘀证概论》的学术专著。
钟启良用终其一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主攻多种疑难病症。树立了对付疑难杂症的“钟氏疗法”。如从瘀论的角度治疗糖尿病,认为瘀血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他用活血化瘀法,研制成“糖尿病1号与2号方”治疗本病,使瘀去症平,疗效显著。他的研究报告《从瘀血探讨糖尿病发展与证治》,在首届国际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钟老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该病发于阴器,责之脾肾,其本在脾虚与肾虚,其标为水湿,系本虚标实证,治以攻外兼放为大法,确立“澄源”、“塞流”、“固本”三法和相应三方,并分三阶段施治,效如浮鼓。该 项成果发布在《中医杂志》上,并荣获1998年度龙岩市科技成果进步奖。
钟老对妇科卵巢囊肿的治疗,可谓独辟蹊径。他按中医“症瘕”诊治,采用“活血消症、疏肝健脾、益肾固本”法,分三阶段施治,效果颇佳。他还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医院制剂,以创新的方法,进行剂型改革,自制“结肠康”胶囊,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不但使患者服用方便,而且疗效确切。
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与教学科研中,钟老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达20余篇。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平和平等、严谨细致,是所有接受过钟老医治的患者的相同感受。正是他的仁心仁术,才赢得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的交口称赞。用一位从北京慕名前来看病的知名人士的话说,就是:大医精诚,普同一等。
我们祝愿国医钟启良健康长寿、医术延年。
觉解 初稿于3月23日周末
二0一八年三月
参考并转摘文献:《闽西名老中医经验精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