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注意到,无论自己还是与朋友一起喝茶,我们其实常常都是沉溺于纷乱的思绪或者谈话的内容当中,根本没有察知自己泡茶、喝茶的过程,以及茶带给我们的色、香、味的种种感受,仿佛茶只是一种“道具”,泡茶与喝茶只是机械的身体动作,与喝茶的人及其内心并无关联。“正念喝茶”,提倡的则是不论何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在喝茶,就要真正跟我们的茶在一起,充分调动我们的眼、鼻、舌、身等感知器官的功能,细致地感知一杯茶的色、香、味、形,在泡茶、喝茶的全过程当中,抱持正念进行所有的环节,从备茶、备水、环境布置,到泡茶、喝茶,直到清洗茶具,让自己始终安住在正念中,抛弃生命中存在的悲伤、忧虑、恐惧、烦恼,让身心合一,快乐地安住于当下的茶中。
始终保持正念来泡茶喝茶,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重获觉知力,培养我们的觉性,而只有当人的觉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认识自己,认识真理,认识世界,认识我们所面临的一切。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突然想到需要到另一个房间去取一件东西,可当你匆匆从一个房间赶往另一个房间去取这件东西的时候,却突然忘记了要取的东西是什么,你不得不转回到原来的房间,在途中,你又想起了又有别的事情需要马上去做,于是又被其他的事牵走了注意力。我们不是常常活在这样漫无目的的状态之中吗?这样的心智,这样的行为,如何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呢?不能认识自己,又如何能够真正认识世界的真相?因为缺乏正念,我们在泡茶的时候,不是常常会出现停滞、重复、打翻、错放等各种使原本无序的心更加纷乱无序的动作吗?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不是往往分不清茶味的甘苦、清涩、绵刚,以及各种茶香的微细差别吗?“正念喝茶”更多强调要透过一杯茶,去仔细地、认真地、慢慢地感受、品味这杯茶带给我们的各种体验。泡茶者的动作必须慢下来,心必须沉下来,深入地感知茶给人带来的种种视觉、嗅觉、味觉还有触觉上的感受。对这些感受,不需加以任何评价和判断,更不需要以批评的姿态去挑剔茶、水、器、境,只需要感觉每个当下的动作,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身体动作上——拿起杯子,放下杯子,投茶、倒水、喝茶、清洗,认真地观察茶汤的颜色、口感、气味,热与凉、苦与甘等。正念的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活动,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之一。“正念”并不是“念头”的意思,而是觉照,意味着深入的观察。约成书于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经典《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修行者执持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称为正念。古代中国人把这种理念形象地诗化,北宋大儒程颢《秋日偶成》诗中就有广为流传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数十年前,西方世界开始注意到这种方法对身心备受摧残的现代人的治疗作用,将其重新定义为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都不作评判。也就是说,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或念头上,只是单纯的注意它,觉知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乔恩•卡巴金于1979年在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协助病人以正念禅修方法处理压力、疼痛和疾病,从而将其作为医学临床干预方法推广开来,进而形成了风靡美国的正念运动。乔•卡巴金推行的正念包含三个要素:有意识的专注、无批判态度、当下。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专注力愈加缺失,情绪普遍地不稳定,自我意识愈发无比地强大,使得正念的理念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正念与喝茶的结合,是要把心专注在泡茶的每一个动作上——取茶、投茶、烧水、倒水、浸泡、出汤,只要保持正念,用心、细心、有耐心,每个人都会泡出适合自己口感的最佳茶汤。即使不讲究投茶量、水温及浸泡时间,但只要了了分明泡茶时所做的每一件事,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地做着泡茶的每一个动作,细细地、慢慢地享受茶杯中的每一口茶汤就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