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适合在这个季节发生和沉淀。最近看了些书,重温了些老电影,所以有如下自我独白!
关于阅读:除了年少时翻看的某些名著,这些年小说题材很少涉及,因为其庞大的时代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浓厚的爱恨情仇,不可避免会有喜剧结尾或遗憾收场,在无限重复的纠葛中,过多情绪沦陷,总觉是一件费神劳力的事情,而且不见得最后落幕是你可接受的范围!但并不是说提倡速食阅读,每个人总有独特喜好,或偏重领域。众多类别中,比较倾向于散文或随笔杂谈,感觉更接近现实和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有大方向和大轮廓,不同于小说的隐射或暗含深意。当然,诗歌属于更高范畴,常人也无法驾驭。不管何种阅读,过程中,思想都不应局限,以冷静自持的客观态度,杜绝代入感,在吸收和接纳的同时以求自省自悟。对某件物、某些人和某些事,不同人有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启发,提出观点即可,不做评价和分派。良好的阅读,前提是能拓展知识面,使眼光更能发散深远,若有精神和灵魂的共鸣,那又能在自我消化中达到升华,这何尝不是对探索未知的最好回馈。
关于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专门说过,写作,其不同于暗含着种种操作或教导意图的文学,仅仅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庆山也说过,写作并非易事,需要拥有天赋以及后续心性与智慧的学习、训练,不断积累,扩展前路。确实,写作从来都不是凭空想象。当然,于生活细微处见真知,感受领悟后的信手拈来,也绝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胜任之事!但更欣赏松浦所说,“用指尖掌握一段美好,写一段短短的随笔,满足自己的书写欲望”,也不失为一件幸福之事。虽然,写作需要借助种种技巧、语言和形式,但我想,能做自己为之幸福的事,不需要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关于电影:院线上映的影片大多牵涉商业,一旦参杂商业因素,或多或少会有初心之外的东西,并不是都不好,但会有隔阂!观众选择影院观影,有坚持的情怀,有一睹为快地急迫,有追求视觉冲击地享受,有对某些明星、名人的关注和推崇,或仅仅跟随潮流,不管原因的五花八门,其实内心总会要求可依赖能支撑全剧终结的故事架构,除却精神层面,只有完整的讲述,统一的主题,观众才能买账。纯粹文艺片,可能更不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尤其是老胶片形式,单调的背景色彩和主题配乐,没有人物扎堆和预期热闹,好像一切都不符合如今快节奏的生存状态!沉静下来,仅凭所需所求,勿论主流喜好,欣赏些不违心之作,探究深层次的内心矛盾,学会自我剖析,尝试接受事物的对立面并与之和平共处,回归人的本原,为最真的澎湃和冲动买单,我想这是可以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