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分,与一同事坐下吃饭,她表示最近孩子教育的问题很困扰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脾气那么大,情绪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今天早上,六点半,孩子起床发现下雨了,就开始大发脾气,用脚踹门,她过去干预,说会把们踹坏的,弄别的地方,孩子转而去用脚踢墙,踢了一会儿,她问孩子,踢墙脚痛不痛啊,孩子说痛,她说痛就不踢了。孩子转而去扔枕头,这时候她也不说话了,觉得发泄一下挺好的。过了一会儿,孩子进卫生间洗漱了,又开始在哼哼唧唧,觉得下雨不好。这时候,她就过去跟孩子沟通,说你觉得下雨有什么不好,是担心什么吗?问了半天,孩子说是怕鞋子湿了。这时候她就提供建议,说那要不找个雨鞋,但找了之后发现雨鞋穿不了了,太小了。那要补就套个塑料袋在鞋子外面,找来了两个塑料袋,孩子说太丑了。她说,嗯,是有点丑。孩子补充到,是非常丑,然后还沉浸在讨厌天气的情绪中。这时候,我这个同事就待不住了了,觉得我已经花了半个多小时,在跟你沟通,去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消减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孩子看到妈妈这样,也更加生气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看到了这个妈妈的耐心,看到了这个妈妈对孩子情绪上的试图接纳和理解,但是结局并不好。我觉得恰恰就是这个妈妈太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太试图想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她背后其实是有需要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和下来。我突然想到的是,面对不好天气,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受也是不好的,然后我也许也会像这个小姑娘一样,抱怨一下,发发牢骚,这个过程,其实我并没有期待别人要来回应我,我只是想表达对天气的不满,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试图来问我,试图来帮我的时候,我就会对好天气有更多的期待,但是,显然,这个妈妈并不能让天空不要下雨,所以这种帮忙就会必然失败,我就会更加的失落,我会对帮我的这个人很生气。一个人,在理智上其实是知道,上天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抱怨就停止下雨,但是,当一个妈妈说我来帮你的时候,他对妈妈是有期待的,期待妈妈能够让自己有好心情,这个时候反而很难接受天要下雨的事实。妈妈试图透过理解和共情,让孩子去接纳下雨,去变得平和,在这个过程,付出很多,但是反而引火上身,火势还渐长,她对孩子也很失望,这让孩子在经历一个好天气的时候还要经历妈妈的失望,所以,这件事情的结果并不好。
我的建议是,孩子可以对坏天气感到失望,他也可以表达失望,也可以剧烈地表达失望,这个过程,是不能以理解之名而中断的,我们要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保证孩子是安全的即可。听到这个建议,我的同事说,那不就是顺其自然吗,那为什么这么多育儿书还说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我说,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对的,但是要在对的时间点做,比如,当孩子对老天发了一通牢骚,发现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对老天爷很失望。我们需要接纳的是孩子的失望,这时候去理解孩子,她才会觉得,嗯,虽然没有好天气,但是我有好妈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孩子生气的阶段去介入,我们其实并不是接纳,我们做的是试图让他不要生气,生气是一种行为,它并不是情绪。
所以啊,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接纳所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