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语文为何,语文何为

宝鸡高新一中 张宏

师父来了,语文来了。

5月19日的讲课,师父其实是临时做了一点调整,将原定的一场报告改作了加上一堂示范课,他说“一线教师更爱听课,我就多上一节。”这多上一节,上的不仅是课,更是满满的教育情怀。无教育情怀,今生只能在教育的大地上踽踽独行;有教育情怀,今生必将在教育的大地上贴地飞翔。所以说,师父不仅是个行走四方的语文背包客,更是一个语文的行者,还将是个语文的飞翔者。

5月19日师父执教了两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春酒》和七年级下册的《在沙漠中心》。两课带着鲜明的肖特风格,在宝鸡中语界乃至陕西中语界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良好的反响。师父的课,缘何如此深受追捧,宝鸡语文特级教师吴文博说,“这其实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回归,语文去哪儿了?语文迷路了吗?是的,在一些语文人的其人其课那里,语文着实走错了路,回错了家。钱老有曰“为语文教学招魂”,“招魂”在我理解,就是“召回”。就像家门的母亲在翘首企盼四处流窜孩子的归来。 “颠簸流离的语文人”,就是语文的孩子。

近日有幸结识四川语文名家段增勇先生,段先生长我很多,我称他“段兄”,段兄近来一直在思考语文的根性问题——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段先生的思考关乎语文的根本,语文做什么,为什么做。换种表述,又一次回归语文教学两个永恒的追问: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肖特的课,无疑是一种解答,一种有“回归意味”的解答。

语文教什么,莫衷一是。我个人体悟,还是要教语言,教读写。这一点,语文三老的叶老、吕老均有论述,福建语文名家陈日亮先生也认为要“狠下功夫,磨练语感。”《课标》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和指向,即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至于教语言文字,是不是就少了人文性,少了思维能力,少了人文情怀的培养濡染。我觉得不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载体,但语言作为思想的工具是有其特殊性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言就是思维,就是思想。这是浑然难分的,所以,教语言就是教思想,教工具就是教人文。文以载道,文就是道。换个比方说吧,用锄头去锄草,锄头是借以锄草的工具,这里的“锄头”和“草”是截然可分的。借言达意,言意一体。这个道理,华东师大学者方智范教 授有论及。

说过“语文为何”(即教什么),再说说“语文何为”(即怎么教)的问题。这个问题,钱老那代语文人最有发言权,钱老说语文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钱老朴素归真的语文观的秉持,化作了新生代名家肖特的坚守。黄厚江先生有“真语文”要“三语”的说法,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黄先生还说,谁的语文课体现了这三个“语”,谁的课就是他心中的真语文。肖特的课无疑是“真语文”课,因为他“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换成肖特的话——如何把语文教得更语文。

深爱黄厚江先生的一个说法“一个人心里只能装下一个人,语文课堂只能装得下两个字——语文。”

肖特的课,很纯净,很纯粹,很语文。他的课不枝不蔓,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小组展示,没有激情导入,没有煽情渲染,没有动辄引用,没有随意拓展。他天然地排斥借助非语文的手段去教语文,因为“一堂课,非语文的东西多了,语文的东西就少了。”他的教学无模式,无套路,无成规,但有品质,有品格,有品相。他就是老老实实地贴着学生,贴着文本,慢慢地读,浅浅地教,直到教到学生的心坎里,化作孩子们的血液筋骨,变成他们的厚度高度。

肖特的课,目标明确,手段简单。用听说读写教会学生字词句篇。黄厚江说,他喜欢简单的课,复杂的课多不是好课,因为简单就意味着师生低成本和高效能。肖特的课绝对低成本,一节课听罢,无外乎“读读,问问,说说,品品,议议”。深吗,很浅;浅吗,未必。

向肖特学什么,很多,比如:教学切入,教学细节,师生对话,问题设计等。这里,我想试着学三点,一是读的艺术,二是问的艺术,三是细节艺术。

跟着肖特学学“朗读教学”。王君评价肖特,说他“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诚哉斯言,肖特的课上,读就是导入,读就是线索,读就是手段,读就是对话。长的课文,他就师生选读;短的课文,师生一定全文拜读。《春酒》就是读着开始,学生们齐读,老师突然叫停,淡淡一句“你们是我见过读书读得最快的一个班级,标点符号对你们都没有作用。”咂摸咂摸,怎么读书,读的指导和艺术,就在这淡淡的一句提醒中。是呀,未经凝视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不是用来浏览的”,这是肖特的话。进言之,“读书不是叫你扫描的”,这是张宏的话。标点,要不要读到,当然。文字分两种,一种是说了话的文字,它形音义齐备,这是汉字;一种是无声的文字,或叫不说话的文字,它有形无音有义,这是标点。肖特的课,从来都是以读促悟的,所有的理解和生成,全都托付给读。钱老说:“语文课就是教读课”,肖特的课,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春酒》一课,肖特读得最好最痴的莫过于标题“春酒”二字,有说不下十遍的,这么读,用意何在?培养语感,深化理解,挖掘情感。有读出“妈妈的味道”的,有读出“思念的味道”的,有读出“惆怅的味道”的,不一而足。后经老师梳理,不过“甜蜜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两种情感,这既为全文明晰了感情脉络,也为后文末段处理攒劲蓄势,处理平淡无奇,预设悄然无痕。顺着“甜蜜的快乐”读去,学生读到了诸多“甜蜜的语句,甜蜜的表达”,当然,也就读出了齿间舌尖的甜香。比如“肚子吃的鼓鼓的,跟小蜜蜂似的”,比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中的“代表”,学生要读出孩童的骄傲;比如“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中的“走来走去”,要读出孩童的得意与炫耀。再来想想,文字是有灵魂的,灵魂在你的凝视中被唤醒。“朗读是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这又是肖特的话。进言之,“朗读是唤醒文字灵魂的唯一方式”,这是张宏的话。这样的读,这样的彼此唤醒——唤醒文字的灵魂,也唤醒了读者的灵魂,就不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品读,是悟读。所以,我以为,肖特的读是分四个层次的:解读、朗读、品读、悟读。第一个解读,是备课的功夫,吴文博老师说,他看肖特行云流水的课堂背后,其实教得未必轻松。吴老师的眼力是老辣的。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熟读深思子自知,这话既要说给上课的学生,还要说给备课的老师。朗读是他的手段,品读是他的硬功。品读在他,即是文本细读。我有个说法,语文的味道就是语言的味道。语言味在哪里,在字里行间里,在字面的“意味”,在字下的“情味”。浅读字面最多得其意味,细读文字方能入其情味。如何细读?作家南帆说:“深入词语里。”肖特正如是。至于悟读,是品读的自然结果。肖特的课是如何揭示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的,靠的是品读后的悟读。打个比方,品读的过程正如寻觅作者的“情感之门”,门找到的一刻,情感的发现,只需“临门一推”。

跟着肖特学学“善问之术”。阅读的实质是对话。阅读教学,教师的对话艺术是关键。

看一个教学片断。

(以下,课堂实录节选)

生1: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最看重那个词?

生1:鼓鼓。

师: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动物的肚子是鼓鼓的?大象的肚子也是鼓鼓的,可以说成大象吗?

生2:蜜蜂采蜜,蜂蜜是香甜的,写出了我喝春酒喝得很香甜……

师: 齐读,读出这份香甜!

生4: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师:应该怎么读?

生4:速度快!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积极、骄傲、自豪。

师:还有什么?

生5:母亲对我的信任和疼爱!

师:除了童心和母亲,还写到了什么?

生6:“手里还捧回一大包回家。”

师:表现了什么?

生杂: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齐读“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除过这个句子,春酒还带给我什么快乐?

生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了我的快乐?

生1:写出了小时候我的调皮,对八宝酒的喜爱!

师:你最看重那几个词?

生1:“偷偷”,“好几回”。

师:太好了,会读句子了,散文就不需要教了。再找一句。

生2:“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师: “这个句子你会重读那个词?

生2:“不稀罕”。

生3: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哪些词体现了喜欢?我们齐读这一遍。

生4:通过动作来表示喜欢春酒。

师:什么动作?

生4:“端着”“闻着”。

师:动作怎么读?

生5:读快一点。“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师:大家觉得呢?

生齐:慢点!

师读。师:读出一种什么感情?

生齐:炫耀!

师:对呀,要慢慢炫耀!

师:谁能读读“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6:“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你觉得应该重读那个词?

生6:也。

师:读!读好“也”字,这个村子里到处酝酿着好酒,连小猫也是个酒仙呢!

剖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尤其关注加粗的老师的句子,我们会有一点发现,肖特问的艺术,主要是追问的艺术。当然,还有提问,这里暂不讨论。在肖特追问的表达习惯中,他最爱说的话是三种:“你最看重的是哪个词?”(或是“你会重读哪个词?)、“你会怎么读?”、“还有什么?”细细品品这三句习惯式追问,第一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细读”。因为他一定要关注到词语上,细读是“沉入词语里。”句子的味道在词上。第二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读理”。读不可随便,要有处理,要有讲究,这别样的处理和讲究,其背后就是“读的道理”,读的道理,就是学生的理解体悟。第三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生成”。“还有什么”,就是追着学生再问,多问,深问。我们的课堂也发问,但少追问;有追问,也不过是追上一问,再要往下追问,一般的老师少了耐性,少了对学生的期待和等待,于是,我们便错过了学生的风景,丢弃了学生的生成。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也便在我们的匆匆草草草的行进中,一次次被搁置。语文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肖特的前两种追问,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肖特的第三种追问,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肖特之问,其意还在“引导”。导入下个环节,导入思维深处。“碧波深处有珍奇,一切尽在文字中。”肖特善导,不坊看看《在沙漠中心》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开课片断。

(以下,课堂实录节选)

师:大家课前读课文了吗?

生:读了。

师:你读了几遍?

生1:一遍。

生2:三遍。

师:你为什么要看三遍?

生2:我想了解大意。

师:那你理解大意了没有?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生2:语塞。

师:读了三遍还不知道大意,看来我们读书的目的性要加强。

剖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关注我加粗的两处。对照自己执教《狼》 ,也问了学生读书的遍数,却没有追问“多遍朗读”的原因,这就少了一个“引导、挖掘”的处理。肖特之问,即是导,导向“多读理应知其大意”的方向。学生被问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说出了大意,好,“为老师整体感知所用”;一种是说不出大意,说不出,老师就导向了第二处加粗的句子,即导向“读书要有目的性”的读书方法指导的方向。看似平淡,不可谓不妙,这就是不显山露水的问而导的教学艺术啊!

跟着肖特学学“细节处理”。教学细节,细而不小。细节中显功力,细节中见理念。要无限打磨你的课堂细节,在细节中走出一道语文学习的风景。观课思课,肖特的课堂细节,不容错过。细节一,“于无声处见惊雷”的文本细读。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比如《春酒》里“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学生品读,往往看不到句中副词“总是”和数量短语“一大包”的效果,实则,这两处把孩童的得意、炫耀之童心写得真实入微。再比如,“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学生一般能注意到显而易见的“酒仙”,却往往忽略副词“也”的深意。肖特说,一个“也”,让读者联想到,这个村子里到处是好酒,人人到好酒,连小猫也是个酒仙呢!当然,要是读得再细点,那个语气词“呢”也不可忽视,“呢”字,把孩童“酒虽洒却自得其乐”的可爱写得纤毫毕现。再如《在沙漠中心》里对“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肖特提醒学生关注了句中多个“一”,准确说,就是多处“一”字数量短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删除或保留这些“一短语”,对于语意表达的影响。学生体悟到了加上“一短语”,更能凸显作者内心孤独无助的感觉。进言之,这就是“数量短语”和否定词结合后,在这个语境下的“强调”意味。细节二,因势利导、借力生力的课堂生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一学生品读《在沙漠中心》里“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这个句子后,读得情真意切,引来台下听课学生的热烈掌声。此时,肖老师在人群中马上锁定了一位学生,说“鼓掌不能乱鼓掌,要说明理由。”一个同学说“感情真挚”,一个同学说,她读出了“绝望”。这里对“绝望”的体味,就是老师对鼓掌学生的一个现场利用,而生成的思维成果。生成课堂会增加学生的思维流量(“思维流量”,程红兵的说法),会让课堂富有智慧,生成很难也不难,肖特的这处课堂场景,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发,那就是敏感地捕捉课堂上一切可以生成的任何资源,包括学生的掌声资源。细节三,春风化雨,无声无痕的育人情怀。具体说,有三种表现。表现一是“不惜时间的等待”。课堂上遇到回答问题不畅,没有思路的学生,肖特的课堂会给学生留有等待,即使等待无果,他还会先让别的孩子回答,迂回缓冲一下,再让这个孩子回答或是重复别人的说法,总之,要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参与课堂,有所进步。表现二是“不吝赞美的激励”。有学生发现了好的句子,老师会说“你是一个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当学生借用《人性的弱点》回答老师《在沙漠中心》讲的是“人性的强大”的主题时,老师说:“你是一个小小哲学家”。教师需要做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人,需要做学生点滴进步的呐喊者,欢呼者,欣赏者,歌颂者。表现三是“不怕受挫的期待”。课堂上,更多的老师总愿意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空,更多的话语权给那些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文采斐然,见解独特的学优生,或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活跃生,然而,肖特的眼睛却“情有独钟”。他有个貌似逗乐的教学习惯,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我找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来读”,然而,当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时候,他却偏偏把机会给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学生。现场听课老师都笑了,这是活跃气氛的逗乐,幽默吗?不,这是发现课堂上“被遗忘的人”,这是寻找课堂上因为种种不自信而“站在课堂边缘、课堂之外的人”。课堂的阳光,老师的眼光要撒向投射在教室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是育人者的情怀。当然,这对于追求课堂表面繁华和完美配合的老师,可能是个有风险的教学行为。风险在于这些学生往往会让课堂受阻,老师受挫,他们说话缓慢,表达不清,或是一言不发,让课堂冷场,让老师难堪。所以,很多老师总是习惯式地躲开了他们的眼神,而且躲得心安理得。教师课堂教学的“获得感”,在一些老师那里,是以部分学困生的“存在感”被忽视而换取的。我尤为欣赏肖特的这个教学行为,教学习惯,他还会把机会给一些从未发言的人,努力地去鼓励他们。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老师教育情怀的有无和深浅。教育者的眼睛要往下看,肖特的眼睛是看着下面的。

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是两回事。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要“立言以立人”。语文教学重在“立言”,语文教育重在“立人”。语文为何?立言以立人,尽矣。

肖特不只是深谙语文教学之道的语文教学名师,更是心灵深处流淌着浓浓育人情怀的语文教育名家。r> 一篇文章装不下太多,我只想浅浅地说:跟着肖特去学习,学他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读书,学他真真切切地帮学生成长。足矣!

2016-05-30 20:16阅读:1,071

语文为何,语文何为

宝鸡高新一中 张宏

师父来了,语文来了。

5月19日的讲课,师父其实是临时做了一点调整,将原定的一场报告改作了加上一堂示范课,他说“一线教师更爱听课,我就多上一节。”这多上一节,上的不仅是课,更是满满的教育情怀。无教育情怀,今生只能在教育的大地上踽踽独行;有教育情怀,今生必将在教育的大地上贴地飞翔。所以说,师父不仅是个行走四方的语文背包客,更是一个语文的行者,还将是个语文的飞翔者。

5月19日师父执教了两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春酒》和七年级下册的《在沙漠中心》。两课带着鲜明的肖特风格,在宝鸡中语界乃至陕西中语界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良好的反响。师父的课,缘何如此深受追捧,宝鸡语文特级教师吴文博说,“这其实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回归,语文去哪儿了?语文迷路了吗?是的,在一些语文人的其人其课那里,语文着实走错了路,回错了家。钱老有曰“为语文教学招魂”,“招魂”在我理解,就是“召回”。就像家门的母亲在翘首企盼四处流窜孩子的归来。 “颠簸流离的语文人”,就是语文的孩子。

近日有幸结识四川语文名家段增勇先生,段先生长我很多,我称他“段兄”,段兄近来一直在思考语文的根性问题——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段先生的思考关乎语文的根本,语文做什么,为什么做。换种表述,又一次回归语文教学两个永恒的追问: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肖特的课,无疑是一种解答,一种有“回归意味”的解答。

语文教什么,莫衷一是。我个人体悟,还是要教语言,教读写。这一点,语文三老的叶老、吕老均有论述,福建语文名家陈日亮先生也认为要“狠下功夫,磨练语感。”《课标》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和指向,即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至于教语言文字,是不是就少了人文性,少了思维能力,少了人文情怀的培养濡染。我觉得不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载体,但语言作为思想的工具是有其特殊性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言就是思维,就是思想。这是浑然难分的,所以,教语言就是教思想,教工具就是教人文。文以载道,文就是道。换个比方说吧,用锄头去锄草,锄头是借以锄草的工具,这里的“锄头”和“草”是截然可分的。借言达意,言意一体。这个道理,华东师大学者方智范教 授有论及。

说过“语文为何”(即教什么),再说说“语文何为”(即怎么教)的问题。这个问题,钱老那代语文人最有发言权,钱老说语文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钱老朴素归真的语文观的秉持,化作了新生代名家肖特的坚守。黄厚江先生有“真语文”要“三语”的说法,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黄先生还说,谁的语文课体现了这三个“语”,谁的课就是他心中的真语文。肖特的课无疑是“真语文”课,因为他“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换成肖特的话——如何把语文教得更语文。

深爱黄厚江先生的一个说法“一个人心里只能装下一个人,语文课堂只能装得下两个字——语文。”

肖特的课,很纯净,很纯粹,很语文。他的课不枝不蔓,没有小组讨论,没有小组展示,没有激情导入,没有煽情渲染,没有动辄引用,没有随意拓展。他天然地排斥借助非语文的手段去教语文,因为“一堂课,非语文的东西多了,语文的东西就少了。”他的教学无模式,无套路,无成规,但有品质,有品格,有品相。他就是老老实实地贴着学生,贴着文本,慢慢地读,浅浅地教,直到教到学生的心坎里,化作孩子们的血液筋骨,变成他们的厚度高度。

肖特的课,目标明确,手段简单。用听说读写教会学生字词句篇。黄厚江说,他喜欢简单的课,复杂的课多不是好课,因为简单就意味着师生低成本和高效能。肖特的课绝对低成本,一节课听罢,无外乎“读读,问问,说说,品品,议议”。深吗,很浅;浅吗,未必。

向肖特学什么,很多,比如:教学切入,教学细节,师生对话,问题设计等。这里,我想试着学三点,一是读的艺术,二是问的艺术,三是细节艺术。

跟着肖特学学“朗读教学”。王君评价肖特,说他“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诚哉斯言,肖特的课上,读就是导入,读就是线索,读就是手段,读就是对话。长的课文,他就师生选读;短的课文,师生一定全文拜读。《春酒》就是读着开始,学生们齐读,老师突然叫停,淡淡一句“你们是我见过读书读得最快的一个班级,标点符号对你们都没有作用。”咂摸咂摸,怎么读书,读的指导和艺术,就在这淡淡的一句提醒中。是呀,未经凝视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不是用来浏览的”,这是肖特的话。进言之,“读书不是叫你扫描的”,这是张宏的话。标点,要不要读到,当然。文字分两种,一种是说了话的文字,它形音义齐备,这是汉字;一种是无声的文字,或叫不说话的文字,它有形无音有义,这是标点。肖特的课,从来都是以读促悟的,所有的理解和生成,全都托付给读。钱老说:“语文课就是教读课”,肖特的课,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春酒》一课,肖特读得最好最痴的莫过于标题“春酒”二字,有说不下十遍的,这么读,用意何在?培养语感,深化理解,挖掘情感。有读出“妈妈的味道”的,有读出“思念的味道”的,有读出“惆怅的味道”的,不一而足。后经老师梳理,不过“甜蜜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两种情感,这既为全文明晰了感情脉络,也为后文末段处理攒劲蓄势,处理平淡无奇,预设悄然无痕。顺着“甜蜜的快乐”读去,学生读到了诸多“甜蜜的语句,甜蜜的表达”,当然,也就读出了齿间舌尖的甜香。比如“肚子吃的鼓鼓的,跟小蜜蜂似的”,比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中的“代表”,学生要读出孩童的骄傲;比如“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中的“走来走去”,要读出孩童的得意与炫耀。再来想想,文字是有灵魂的,灵魂在你的凝视中被唤醒。“朗读是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这又是肖特的话。进言之,“朗读是唤醒文字灵魂的唯一方式”,这是张宏的话。这样的读,这样的彼此唤醒——唤醒文字的灵魂,也唤醒了读者的灵魂,就不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品读,是悟读。所以,我以为,肖特的读是分四个层次的:解读、朗读、品读、悟读。第一个解读,是备课的功夫,吴文博老师说,他看肖特行云流水的课堂背后,其实教得未必轻松。吴老师的眼力是老辣的。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熟读深思子自知,这话既要说给上课的学生,还要说给备课的老师。朗读是他的手段,品读是他的硬功。品读在他,即是文本细读。我有个说法,语文的味道就是语言的味道。语言味在哪里,在字里行间里,在字面的“意味”,在字下的“情味”。浅读字面最多得其意味,细读文字方能入其情味。如何细读?作家南帆说:“深入词语里。”肖特正如是。至于悟读,是品读的自然结果。肖特的课是如何揭示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的,靠的是品读后的悟读。打个比方,品读的过程正如寻觅作者的“情感之门”,门找到的一刻,情感的发现,只需“临门一推”。

跟着肖特学学“善问之术”。阅读的实质是对话。阅读教学,教师的对话艺术是关键。

看一个教学片断。

(以下,课堂实录节选)

生1: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最看重那个词?

生1:鼓鼓。

师: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动物的肚子是鼓鼓的?大象的肚子也是鼓鼓的,可以说成大象吗?

生2:蜜蜂采蜜,蜂蜜是香甜的,写出了我喝春酒喝得很香甜……

师: 齐读,读出这份香甜!

生4: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师:应该怎么读?

生4:速度快!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积极、骄傲、自豪。

师:还有什么?

生5:母亲对我的信任和疼爱!

师:除了童心和母亲,还写到了什么?

生6:“手里还捧回一大包回家。”

师:表现了什么?

生杂: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齐读“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除过这个句子,春酒还带给我什么快乐?

生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了我的快乐?

生1:写出了小时候我的调皮,对八宝酒的喜爱!

师:你最看重那几个词?

生1:“偷偷”,“好几回”。

师:太好了,会读句子了,散文就不需要教了。再找一句。

生2:“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师: “这个句子你会重读那个词?

生2:“不稀罕”。

生3: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哪些词体现了喜欢?我们齐读这一遍。

生4:通过动作来表示喜欢春酒。

师:什么动作?

生4:“端着”“闻着”。

师:动作怎么读?

生5:读快一点。“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师:大家觉得呢?

生齐:慢点!

师读。师:读出一种什么感情?

生齐:炫耀!

师:对呀,要慢慢炫耀!

师:谁能读读“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6:“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你觉得应该重读那个词?

生6:也。

师:读!读好“也”字,这个村子里到处酝酿着好酒,连小猫也是个酒仙呢!

剖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尤其关注加粗的老师的句子,我们会有一点发现,肖特问的艺术,主要是追问的艺术。当然,还有提问,这里暂不讨论。在肖特追问的表达习惯中,他最爱说的话是三种:“你最看重的是哪个词?”(或是“你会重读哪个词?)、“你会怎么读?”、“还有什么?”细细品品这三句习惯式追问,第一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细读”。因为他一定要关注到词语上,细读是“沉入词语里。”句子的味道在词上。第二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读理”。读不可随便,要有处理,要有讲究,这别样的处理和讲究,其背后就是“读的道理”,读的道理,就是学生的理解体悟。第三句说明肖特之问,意在“生成”。“还有什么”,就是追着学生再问,多问,深问。我们的课堂也发问,但少追问;有追问,也不过是追上一问,再要往下追问,一般的老师少了耐性,少了对学生的期待和等待,于是,我们便错过了学生的风景,丢弃了学生的生成。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也便在我们的匆匆草草草的行进中,一次次被搁置。语文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肖特的前两种追问,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肖特的第三种追问,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肖特之问,其意还在“引导”。导入下个环节,导入思维深处。“碧波深处有珍奇,一切尽在文字中。”肖特善导,不坊看看《在沙漠中心》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开课片断。

(以下,课堂实录节选)

师:大家课前读课文了吗?

生:读了。

师:你读了几遍?

生1:一遍。

生2:三遍。

师:你为什么要看三遍?

生2:我想了解大意。

师:那你理解大意了没有?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生2:语塞。

师:读了三遍还不知道大意,看来我们读书的目的性要加强。

剖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关注我加粗的两处。对照自己执教《狼》 ,也问了学生读书的遍数,却没有追问“多遍朗读”的原因,这就少了一个“引导、挖掘”的处理。肖特之问,即是导,导向“多读理应知其大意”的方向。学生被问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说出了大意,好,“为老师整体感知所用”;一种是说不出大意,说不出,老师就导向了第二处加粗的句子,即导向“读书要有目的性”的读书方法指导的方向。看似平淡,不可谓不妙,这就是不显山露水的问而导的教学艺术啊!

跟着肖特学学“细节处理”。教学细节,细而不小。细节中显功力,细节中见理念。要无限打磨你的课堂细节,在细节中走出一道语文学习的风景。观课思课,肖特的课堂细节,不容错过。细节一,“于无声处见惊雷”的文本细读。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比如《春酒》里“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学生品读,往往看不到句中副词“总是”和数量短语“一大包”的效果,实则,这两处把孩童的得意、炫耀之童心写得真实入微。再比如,“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学生一般能注意到显而易见的“酒仙”,却往往忽略副词“也”的深意。肖特说,一个“也”,让读者联想到,这个村子里到处是好酒,人人到好酒,连小猫也是个酒仙呢!当然,要是读得再细点,那个语气词“呢”也不可忽视,“呢”字,把孩童“酒虽洒却自得其乐”的可爱写得纤毫毕现。再如《在沙漠中心》里对“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肖特提醒学生关注了句中多个“一”,准确说,就是多处“一”字数量短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删除或保留这些“一短语”,对于语意表达的影响。学生体悟到了加上“一短语”,更能凸显作者内心孤独无助的感觉。进言之,这就是“数量短语”和否定词结合后,在这个语境下的“强调”意味。细节二,因势利导、借力生力的课堂生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一学生品读《在沙漠中心》里“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这个句子后,读得情真意切,引来台下听课学生的热烈掌声。此时,肖老师在人群中马上锁定了一位学生,说“鼓掌不能乱鼓掌,要说明理由。”一个同学说“感情真挚”,一个同学说,她读出了“绝望”。这里对“绝望”的体味,就是老师对鼓掌学生的一个现场利用,而生成的思维成果。生成课堂会增加学生的思维流量(“思维流量”,程红兵的说法),会让课堂富有智慧,生成很难也不难,肖特的这处课堂场景,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发,那就是敏感地捕捉课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