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的地方特别小,只有巴掌大。感觉占据空间的就是父亲的书柜。
他是一个对衣着和吃的,及其不讲究的人,唯独爱书,的确用心。每一本都要用报纸包起来,这样会保持书的整洁度。
昨天,我把他最爱一本很厚的书给卖了。它是和《聊斋志异》差不多的古文书。
我一直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肤浅的人,因为父亲有好多古文书,我喜欢确看不进去。
那时,父亲喜欢买《辽宁青年》,一个月一期。这本书是我的最爱,因为我能看得懂。他还给我作文选之类的书籍。
后来,杂志的种类越来越多,《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我都挺喜欢的。
那本当时很流行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逼着自己看,结果只记住里面的一段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因为……”
我想大概自己是不想白活一回吧。现在人到中年,回想过去的46年,仔细品品还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文字相关。
我对古文书好像有执念,就能能看懂挺了不起。
我和老公相亲认识的,他同样也有一个书柜,里面的书籍封面也是用报纸包起来的,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好像比父亲更爱古文书。他爱看的书籍也挺相似的。
他好像是父亲的进化版本,他的衣柜干净整洁,每一条裤子叠得整整齐齐。
在无数细节里,我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
一直到现在,他的物品摆放都是井然有序,他把自己搭理得很好。
是冥冥之中,因为书籍我爱上一个人,大概书籍也是红娘吧!
当可以网络够书时,我买了很多书。我这个人很贪心,比如最初学习心理学,最爱看武志红的书,于是只要他出新书就买,后来喜欢意象对话,就迷上了朱建军的书一本接一本。再后来是身心疗愈类的书籍,最爱看的徐添盛的,还有露易丝海,肖然的。
22年和朱师父学习儒释道文化,也买了《王阳明》,还有一些法师的书籍。我感觉自己看得是一知半解,不管怎样也勉勉强强入了门。虽然没有脱离对自己肤浅的认知。
我这个人从小到大记忆力不好,可能是老天爷给我一个补偿机制吧,就是自己懂得一分就能讲出一分,自学写作那会,抓来一本书,模仿里面的内容学习遣词造句,然后就敢往报纸上投稿。
我还特别喜欢给儿子买书,天文历史包罗万象,新书旧书都卖,那时儿子也特别喜欢看。
令我惊讶的是,他也特别喜欢看古文书。语文考试中古文部分常常是满分。
老公和儿子平时话都很少,如果我不说话,家里及其安静。
有一次,儿子问我:“妈,你认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答亲密有间吧!
当时,他的眼睛一亮:“对,和我想的一样,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想这个可能是看古文的后遗症。
他的朋友很少,他不像其他的孩子喜欢和朋友之间热热闹闹的玩耍。
儿子小时候,愿意和我说话。
上了大学以后,话就越来越少了。
我想也有我的灵魂没有他的有深度吧?我们没有那么多话题。
用文字和自己交流,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