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今年的3月5日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描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大致意思是到了这个时节,天气回暖得越发明显,降雨增多,春雷滚滚,蛰伏越冬的虫子和小动物被雷声惊醒,纷纷恢复了生气。这依旧是针对典型的南方气候而言的,此时的北方,虽然已经开始感觉到了暖意,路边的草也可以零星有了新芽,但这时的天气多是晴好大风,雨水并不常见,雷声更是难觅。
南方天气继续回暖,春雷为土壤带来了天然的氮肥,持续的雨水也滋养了休憩一冬的田地,惊蛰前后正是春耕开始之时。汉景帝之前,惊蛰被称为启蛰,唐时又改回,但是因为习惯问题,最后大衍历又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至今,如今日本的汉字体系里,还是用的启蛰,就个人看来,我觉得这个启字更妙一些。
前面说了,其实咱们国家地域广袤,南北跨越很大,惊蛰始雷只是符合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而比如云南,可能在一月份就有雷鸣,而北方大概要到四月份才有可能出现打雷的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指导农耕的节气多是以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抽象而来的,可见古时候粮食产地与现在的不同,现在东北大米基本成为了粮食的代言,而古时候东北基本没有水稻,大米产自南方,走漕运北上。
惊蛰三候分别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花开始绽放,黄鹂鸣叫,燕归来。对于我们而言,可以开启春游赏花之旅,虽然还有寒意,雨水也不断,不过并不妨碍我们去踏春,而且春雨蒙蒙,山花始开,也是别有风情。而对于和庄家打交道的人而言,忙碌劳作又开始了,忙着播种插秧,忙着防虫,雨水不足时还得忙着应对春旱,二十四个节气一个轮回,流转的是四季,飞逝的是光阴,恒古的是勤劳。
那么惊蛰又有哪些民间习俗呢?
祭白虎化解是非: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这天都会跑出来胡作非为,与人不顺,所以大家就用猪血,猪肉祭奠白虎,以求远离是非。
惊蛰吃梨: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当然也有说吃梨可以助益脾气,抵御疾病。
蒙鼓皮:惊蛰春雷,古人描述中的雷神是击鼓生雷,所以也就顺着这个传说在惊蛰这天蒙鼓皮。
打小人:惊蛰百虫复苏,人们习惯持清香,艾草,驱赶蛇虫,后来演变为驱赶霉运,打走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