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来信,你说到情绪控制,这个是你一直想去改变却无法做好的一件事。
我也深有同感吧。小时候的我,心里有了情绪,总是很难去抑制,有时候只是想去陈述一件事实,然而说着说着,自己就哭了。是真的委屈,还是被自己设定的故事场景陶醉了,我分不清楚。但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在陈述事实的时候,我情绪先行了。现在的我,就像是一盒炸药,稍微 有点火星,就会立刻被引爆。在引爆的一瞬间,我会立即陷入一种自责:这次又没有控制好。最近两年,我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耐心逐渐消减了,尤其是对最亲近人的耐心。如果是领导、同事或者一般的朋友,我会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对他们的包容和理解也会多一些。但是,如果是亲人或好朋友,我就直接得像把锋利的刀子,往往会不计后果,先劈里啪啦一顿斥责,觉得心头一股怒气,非要排出来才可以。自己痛快的时候,亲人和朋友却沉默了。我曾经为此不知道懊悔过多少次。
这是一种非常拙劣的排泄情绪的方式,只有不经事的小孩子才会这样做,然而我已是快要三十岁的人了。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生理原因,三十岁的女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暴躁时期。我记得小时候,我妈也是一样,一点就爆,非常恐怖。那是我最不愿意成为的样子。
说点别的吧,现在上班要坐半个小时地铁,起初几天,觉得特别浪费,现在利用一来一回的一个小时来读书,发现曾经没空读书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不过,有一个风险是,很容易坐过站。刚读完了《解忧杂货店》,传说非常好看,但是我并不敢苟同。无论从语言、故事情节还是他要传递的思想,我都觉得很一般。有两种原因来解释,一是,我对这种治愈类型的小说兴趣不大;二是,现在的我已无法专注去读一本书。现在的我,特别慌乱和着急,三十岁了还碌碌无为,三十岁了还无法房车独立,更着急的是,三十岁了,我居然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动力。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断断续续地被我只言片语地坚持着。一直想把英语好好补补,然而,3600个单词,学了一年,还没有学完。有时候想,算了,先把目前的生活过好再说吧,然而眼下的生活,也被我折腾得稀巴烂,想大哭一场,却找不到理由。这就是马上要踏入三十岁的我,就像一只蜜蜂,看似很忙,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昨天看电影《我不是药神》,使我对生活的忧虑又增加了一层。现在的我们,不敢生病,病了,生活就坍塌了。我姥爷去年体检,查出了肺癌,这一年住院化疗,花了几十万了吧,好在他有四个儿子两个闺女,经济状况还都可以,又都孝顺。儿子出钱看病,给他看最好的医生和病房,女儿们尽心尽力地照顾,我小姨甚至都把工作辞了。上次五一回家,我妈对我说:如果将来我像你姥爷这样,我就不住院了,反正都是治不好,何必花这么多钱,增添儿女负担。我听了之后,立刻打断她的话,其实我心里特别难受。看着父母疼痛,我们怎么能做到袖手旁观呢?她知道我现在的经济状况,才这样说。现在的我,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也没有足够殷实的经济条件,如果他们真的病了,我甚至连去病床前照顾,都无法做到。突然间,觉得自己很渺小,又很柔弱。像我这样情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很多看似幸福的一家人,一场疾病过后就会变得风雨飘摇。
我这样说,太悲观了。生活无论遇到怎样地泥泞,都挡不住人们向前的脚步,这个我是相信的。只是对于未来的担忧,我思虑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