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孩子的问题已成为父母们最为关心的生活话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也屡见不鲜。对此,层出不穷的各种课程、书籍来服务于这些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在1980年首次出版发行以来得过程中成为了最畅销的书之一,而且成为进几十年以来家长们的“育儿宝典”,同时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里面的内容便是针对父母和孩子之间常见的问题来进行解答。
最近一读颇有收获,在此一一分享。
第一章是讲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对于孩子的感受,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是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所以如果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会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地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四个技巧:
第一,全神贯注的倾听。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二,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以关心的态度,用这些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说出他们的感受。
父母通常不会直接说,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如果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
第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注意事项
第一,产生共情。
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生活中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是生活琐事,只需要简单回答即可,在回应孩子正面感受其实也不难。只有当孩子期望得到别人了解他们的感受的时候,才需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当一个人处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多数人会说一些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是一些别的看法,那样只会让这个人的感觉更差;如果过分的同情又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过于可怜;而提问会让这个人产生防范的心理。但是如果有人能够真正愿意倾听,认同这个人内心的感受,给机会让他说出他的困扰,那么他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第二,直接表述、说出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怎么啦?”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的理由不够充分。
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第三,及时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第四,不要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而是要细化,具体化。
只是简单说了解感受,孩子并不会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一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学习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了解他。
第五,孩子对自己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正面回应。
如果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第六,在特别的情况下,寻找办法。
当特别难过,情绪特别不好的时候,根本什么都听不见,就让他们画出他们的感受。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陪在他们身边就足够了。
第七,孩子表达强烈的感受时,父母不要冷淡回应。
孩子表达强烈的时候,父母的回应不光要运用“正确的”语言,还要“正确的”方式。这时,父母不能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非常重视起来。
第八,接纳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们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第九,不要完全重复孩子的话。
第十,不要反应过度。
孩子本身可能反应并没有那么强烈。
十一,孩子对自己负面的评价的话,不要重复。
当孩子说自己声音不好听或者太丑太胖时,父母最好不要附和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评价,只需要接受他们对自己负面评价的感受。
例1:
孩子:老师说我们每天只需要花15分钟时间复习数学就够了。但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弄完。我真笨。
家长:花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是容易让人感到气馁。
例2:
孩子:我笑起来真难看,光看见牙套了。我太丑了。
家长:你真的不喜欢你的样子啊,但对我来说,不管你戴不戴牙套,我都觉得你看起来很阳光。
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只要父母通过不断的演练,就能掌握这门艺术。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没有什么更能代替自己的亲身体会。
愿每一个家庭都不因沟通产生问题,也愿每一个家庭都因沟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