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今天来分享的是一个地道的吃货。
关 于 “小 爷”
一个广告圈的文艺吃货
“小爷”姓曹,承德人,“小爷”是朋友们对他的称呼。据说当年也是叱咤风云的摇滚文艺青年。关于文青的那段,实话讲,我是没赶上。见他第一面,以为他是个油腻的,四五十岁的胡同串子。熟悉一点才知道,他比我还晚个几年。
“小爷”是个地道的吃货,和他吃过几次饭,此僚不仅会吃,饭量也是惊人。“会吃会喝,能吃能喝”八个字送给他名副其实。据说,今年春节在准老婆家里,和老丈人一齐喝美了。但是饭量也把丈母娘吓一跳,生怕他吃撑着。最后这句,是我猜的。因为每回一起吃饭,他准能吓到我。
“小爷”对自己的点评也毫不客气:“老曹,男,30岁……以上都是废话。在高中那个最叛逆的年龄段,混迹于地下摇滚圈儿,某硬核乐队鼓手。大学只身来到北京,毕业后留在北京 。掺和过两年主流娱乐圈,也混过几年民谣圈。最终败给了现实,为了糊口,摇身挺进广告圈儿,自此成为了一枚职业化班儿B。”
这篇文章是他特意为《人间烟火气》写的,在刚读到的时候,我泪流不止。去年他们家老爷子过世,字里行间能清楚的感受到老曹对自家老爷子的追忆和深情。
ps:文中所有配图,都是小爷自己亲手做的菜肴,👍
不知道,这篇文章你读了会有什么感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陪“小爷”一起聊聊,他都能看到~
于五味 品人生
“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并非有意感伤,但每每与人聊到此事,便总能回忆起那股子土腥味儿。
如果说文字传承着人类的文明,那么灶台一定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取代见证者之一。可以想见,古时人类由最初的野外聚堆,点火烧烤食物的场面,到现在用电气化炊具完成食物制作,人类灶台的发展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时期,经受了多少巨大的变化。
人说,一天结束,回家的路上,难免会有想要绕路的时候,但这并不适用于年过30的我,而这,全归功于一个吃货的本能。
黄口之年的我,并没有执迷于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浒卡,也没有沉醉“镚儿厅儿”拍拳皇。而是飞奔回家,搬个小板凳儿,欣欣然的坐在院子里,看着厨房里那个灵活的胖老太太挥舞着菜刀、炒勺…后来是爷爷、再然后是爸妈。
那时候我家在山上,有一个大院子,厨房其实就是院子东南角单独搭的一个很简单的小屋。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厨房的活物还是很多的。在角落伺机而动的小耗子,也许还有细长多足的蚰蜒……但从不见有蟑螂出现。南侧的窗户下面是用黄土和麻盘的一口灶,上面一口无论多大的“鲲”都能一锅炖下的陈年老锅,就是那口承载过无数美食的老锅,建立了我与厨房之间的羁绊,也练就了我的刁钻嗅觉和挑剔的味觉。
再后来房子老了,我也从黄口小儿长成翩翩少年。那年恰逢初二的暑假,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目送走了老房、老院儿,迎来了更宽敞的前后院儿和一栋带露台的两层小楼。现在想想,爷们儿也是在市中心住过“山居别墅”的人!这之后,我便在父亲只言片语的指导中,正式握起菜刀,颠起大勺。
承蒙“灶王爷”和“厨神”照顾,我的厨艺在一众好友中,还算站得住脚,但多年独自一人的北漂生活,七成的外卖、两成的饭店、半成的不吃。偶尔的一次下厨,靠着照片拍的还算过得去,30岁之前,我一直把做饭当做炫耀的一种手段。
直到2019年春节,因为自己的任性,闹小脾气,应付完最后几道菜以后,即使父亲不遗余力的夸奖,努力逗笑所有人,最终因为我的不成熟,一席本应欢声笑语的家宴,也草草的不欢而散。哪成想,这也是我与父亲的最后一次把酒言欢。
如今,我已正式踏出而立之年,我也明白了“自己可以假装年轻,但也毕竟在慢慢长大”的道理,慢慢的我开始珍惜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尤其是下厨的时候,更是细细的感受每一味调料的味道,再没有机械化的有啥做啥,而是为每个人准备一道适合的菜品。不再为了拍照炫耀时的虚荣,而是去体会布好最后一道菜,全家一起端起酒杯的幸福感。
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
感谢人生有很多无聊的时间,
因为无聊才会胡思乱想,
因为无聊才有时间思考。
人生百味,咸淡要有,酸甜苦辣也要有,
无论是美食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在这亦正亦反,亦淡亦咸之间。
尝到过所有滋味,才不枉此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