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妈突然跟我说起,想我以后找一个会做饭的男孩子,这样过年她就只负责买菜就行。
我点头答应着,突然想起之前papi上热搜说结婚5年亲家没见过面。
有人说她观点扭曲,而有的人却说:她只不过过成了一般人想过又过不成的生活,让人羡慕嫉妒恨罢了。
我们总是在说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买房子、赚钱、养孩子,这些或许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固定的模式。
上次看《非正式会谈》上说中国人从小就被催,小时候催学习,毕业了催工作,找好工作催结婚,结婚了催生孩子,生完孩子催生二胎。
然后再如此教育自己孩子,周而复始,重蹈覆辙,好像每个人的家长都是这样。
上学的时候告诉你不要恋爱,却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给你介绍相亲对象,催你结婚,等到三十就说你“不值钱”了,还是随便找个男人嫁了吧。
从来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你不甘心,却无可奈何。
papi在《我家那闺女》中跟焦俊艳讲过:“不要因为别人说你是剩女,就急着凑合结婚,要找一个喜欢你,你也喜欢的人。”
或许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也可以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后你的父母依然是你的父母,你依然是他们的儿女,所以两家人其实不用见面,这样过年也不用纠结去谁家吃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没有婆媳纠纷,也不用担心各种亲戚关系的处理。
结婚本来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
如果恋爱本就是两个人因为爱情,而抽出各种的时间见面,那结婚为什么不可以是两个人因为爱情住在一起。
“家”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从小必不可少,每年过年就唱着“常回家看看”,我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无形中的压力还是我们本就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东西。
父母可以是家,另一半亦可以是家,或许他们不冲突,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这两者很难融洽相处,女方家里总觉得嫁女儿,这女儿便是与别人“共享”了自己心爱的宝贝。
而男方家里也觉得多了个人分享自己的心头肉。
如果双方从来不见对方的父母,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因为家里不同意,而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青年。
可能这个社会永远都无法接受:“结婚是两个人一起生活,而不是我去你家你去我家”和“结婚不是为了繁殖”这种理论吧。
或许是papi幸运,刚好遇到了三观一样的老公和理解他们的长辈。
她自己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没有像传统的观念妥协。
希望以后的你们结婚也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父母为你做的选择。
如果可以,我希望结婚也能变成两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