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儒学是限制皇权的一种文化制度(所谓皇权解毒剂)。儒家追求的并不是“成功学”。
儒学提供了一种“信心”。“信心不仅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且,即便不能成功,信心也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安定感和幸福感。二是“人是一种具有超强模式化能力的动物”,即人有着将外界模式化,或者说寻找规律的本能。
儒家追求人格成果的两种办法:一是向外求圣贤。具体就是学习圣贤的言行,以求自己成为圣贤或者君子。二就是向内求诸己。修炼自己的内心。因为只要剥离内心中的污染物,人人都是圣贤。
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以及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其本质上都是“向内求诸己”)。
心学的大来源:佛学和孟子
佛学讲人人皆可成佛,佛性在人的内心。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叫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这是礼;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智”,“仁义礼智,人人心中皆有”。
心学的问题:没有标准。
心学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用?
道德很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单一的道德目标很可怕。
知行合一:认知升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抛弃心学中对做圣贤的追求。但要注重甚至是不断追逐“向内求诸己”即内心的提升。现代社会中的知行合一,实际上就是:一、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二、所有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感觉这一观点和李笑来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王阳明时刻
让未来现在就来
过去只是亦步亦趋,现在是打心底知道了自己的需求,从跟着别人学到我要学。那个时候,有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现在,我知道了这个也算是自己的王阳明时刻,我由向外转向内。虽然,我还在向内的过程中,但是我知道我终将战胜自己走出来!
知行合一,怎么去理解?
浅层理解:认识到了,就会做到。然而并不是,不然也不会有拖延、“臣妾做不到”之类的了。
深层理解:提升认识,来驱动更加正确的行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
知和行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心。
知是我们的认知,行是我们的行为,中间的沟叫做选择。
认知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标准,标准不同,面对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行为。
选择少的时候,还不会出现太多的认知撕裂;但是现在,我们就是选择太多。他们不断地撕裂着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形成了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好像每个选择都对,但是你还是很痛苦,很纠结。
所以,你的认知很重要。一旦纠结,就是认知在打架。
知行合一是一种终极状态,不能期待一步达成。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升级自己的认知,别无他法。
向外:严格自律,遵守规范和标准,向榜样学习;
向内:找到自我,遵从内心的呼唤,我随心动。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