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了,曾经我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只是后来因为工作和家庭并没有坚持下来。看完这本书,又重新燃起了想要跑步的欲望。
33岁,是作者认为他人生的分水岭,村上先生在开始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了长跑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在奔跑。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这本书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像是一本跑步传记,但读完之后字里行间却谈的是人生。村上先生主要谈论了他人生中两大趣事:跑步和写作。这二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在漫长的磨难中不停地审视和反省自己的心态,集中精力,专注体验过程而非看重结果。
1. 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村上春树说:持之以恒,不乱节奏。这对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村上先生写这本书时,跑步23年,几乎每天都坚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
长期跑步的人都深有感受:刚开始跑起来会觉得有些难熬,一点点的的坚持,有节奏的跨步,慢慢的体能被激发出来,就会轻松很多,跑步就会不觉得精进很多。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跑步要坚持,写作需要集中力耐力,生活也需要自律,有节奏,张弛有度。
村上先生一直坚持早上五点钟起床,晚上十点钟就寝,生活规律也如同跑步节奏一样,有条不紊。
我也有早起的习惯,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五点半之前就会起来,每当早起都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坚持了半年,在早起的两个小时里形成了读书的习惯,经过不断地积累,日日坚持,用时间换空间,坚持多年的一件事就能成就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2. 突破自我
村上春树说:跑过一趟全程马拉松便会明白,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村上先生在跑步的时候看重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也都忍耐了。成绩,名次,别人如何评价只不过是外在的体现。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定位,可能是功成名就也可能是望子成龙。因为太看重目标,很多人遗失了感受过程的美好。如果用过程来衡量生命的体验,而不是用结果来诠释生命的体验我们就会停止追逐短暂的快乐,活在当下,感受一步步成长的体验,感受突破自我的快感。比如孩子考试考了低分,分数是结果,但他并不代表孩子注定失败,我们帮助孩子从这次考试复习的过程中找到启发,是否需要改变学习方向或者复习策略,突破自己的卡点,让他们与自已内心的力量保持联系,并且不要在生活面被打败,从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3.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村上先生说: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孔夫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夫子这段话是传授养生秘诀。用在跑步上可以理解成因为喜欢跑步,感受了跑步中的乐趣,才可以忘记过程中肌肉的酸痛,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终点。
当我们做的事是我们喜欢的做的,内心就会充满能量,欢喜的去行动,过程也就不显的痛苦了。喜欢是我们想要做这件事的起心动念,因为喜欢便不会太在乎结果是不是尽如我意,便会欢喜的从过程中不断的突破自己。
就如村上先生在盛夏的雅典跑完了第一个四十二公里,即便天气十分炎热,甚至村上先生生出“揣着空空如也的汽油箱继续行驶的汽车”般的心情。然而跑完后不久,曾经的痛苦可悲的念头眨眼间忘得一干二净,还下定决心:“下次要跑得更好!”
就是因为这份喜爱,任凭积累了多少经验,增添了多少岁,还是一再坚持着相同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