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为纹饰的瓷器最早出现在宋代,在明清两代青花里非常常见,除了与松竹组合构成纹饰外,单独题材的也很多,而这种满梅纹最有意境。
一般画梅,自然是要先勾线再点染,也就是青花特有的「分水」,类似传统国画画法。而这种画法正好相反,原本该画的地方空着,该留白的地方用青花填满,叫反青花,清康熙时期最为流行,而画得最多的就是梅,也最受人喜爱。所以,这款觉山隐窑的满梅杯就是按康熙时期官窑老图样来画的,蓝地白梅、晕染裂纹、枝干硬朗、梅朵肥润、花蕊细腻,时代特征很明显,好看又不刺眼,但这种画法对画师的审美和功力要求也很高。
因为单从画上来讲,反青花属于青花绘画里最难画的一种。而且,这款杯子不同于传统康熙冰裂纹,放弃了比较简单拘谨的以短线组合六边形深色格子的做法,代替以青花一笔一笔渲染出仿宋瓷的冰裂效果,看起来更开阔,也更舒坦。
但这种做法不但更费时,且大大提高了绘制的难度系数。因为,这种大面积的分水渲染很难控制,绘画时不能像成品一样直观,料水全是墨色,看不出最终效果,又需要每一笔浓淡要保持一致,如果画不均匀,烧出来的成品看上去会很不舒服且不雅,这一切只能凭画师经验和手法把控。而且,这种大面积蓝地的反青花很容易在上釉和烧制过程出现瑕疵,所以对每个技术环节都是一个考验。
除了画以外,觉山隐窑这款杯子的器型也非常有特点。陶瓷高足杯最早出现在六朝晚期,但不是用来喝茶的,而一直被作为喝酒的酒杯。直到蒙古族入主中原,这种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特点的器型便开始流行。虽然不是元蒙的创新,却属于受蒙古文化影响的典型器型之一,所以高足杯又被称为「马上杯」。从元代至清代,随着蒙满与藏传佛教的融合,高足杯又和藏人礼佛用的酥油灯外形很像,导致造型开始逐渐向其靠拢,且多作为皇室供品使用,所以这种传统器型的高足杯存世量并不多。
虽然用高足杯喝茶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但一直觉得这种高足杯是很适合喝茶的,碗形的器型,聚热又聚香,小口慢慢品,流量适度,大口喝起来,又顺畅爽快。下边高足为实心,造型如同玉璧,端起来敦实压手,分量很足,不论木石茶盘,还是布艺茶席,都能放得稳稳当当。
这几日,常拿它来喝,一个人独饮也好,茶友小聚也罢,很自然地成为了茶席上最应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