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 祝勇在《蓝印花布》里这样表达着一种淡淡的文化乡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南通二甲镇是著名的蓝印花布之乡,所制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工艺还是纹样都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纹样造型严谨,布局讲究,艺术性强,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代表。
小镇里最早的染坊是清道光年间由曹国忠创办的“曹裕兴”染坊。1848年,在南通二甲曹国忠创立了“曹裕兴”招牌,第二代曹铸渊,第三代曹喜山,第四代曹建雄,第五代曹晓峰,薪火相传,第四代传人曹建雄也是业内公认的刻板第一人。
翻开《通州县志》,史载在通州地区大大小小的蓝印花布生产作坊中,160多年以来,最具规模、最具实力的,非“曹裕兴”莫属。“曹裕兴”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一代代蓝印花布传承人靠精湛的手艺和精妙的工艺,一点点“挣”来的。一个座落在江海边小镇的染坊,能拥有12个染缸,足可以让人想见当时“曹裕兴”的兴旺。走入染坊,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历史的积淀,染坊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物件,依然还在这里发挥作用。
“坚持传统,坚持手工。”是曹建雄为“曹裕兴”立下的家规。这位在刻板的世界里存活的老人,每一笔刻凿线条,成了他生活的轨迹,时光消磨着刻刀的功能,却不会消磨老人的记忆。
如今的“曹裕兴”由女儿曹晓峰和女婿江荣经营,曹晓峰是“曹裕兴”的第五代传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蓝印花布传承人。从小穿行于无数的染缸之间,耳濡目染,曹晓峰对蓝印花布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情,而且正因为这种熏陶,大学时她选择了美术这一专业。“曹裕兴”的很多新花样都是她设计出的,其中加入了时尚元素,面料从棉扩大到麻、丝、纱等,产品也从衣服扩大到头饰、胸花、窗帘、抱枕、镜框画等方面,颜色也由以前的蓝白两色发展到蓝、浅蓝、白三色。
坚持手工,坚持创新,坚持做自己是最难的。曹晓峰和江荣夫妻两人拒绝了机器印制的旅游快消品,在传统灵魂与现代时尚间努力穿行着,寻找着古老的蓝印花布焕发青春的机会。在保持传统手法基础上吸收流行文化元素,研发既有现代审美趣味又有丰富变化的蓝印花布,具有了别人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传统的蓝印花布,讲究就地取材,用现在的视角看,蓝印花布纯天然,无污染。蓝印花布从刻板算起,还要经历“喷水”、“上防染浆”、“上浆布晾干”、“染色”、“晾干”、“刮浆”、“清洗”、“晒干”等环节才能出成品,过程漫长而复杂,这也决定了手工制成的蓝印花布的售价。曹裕兴染坊的蓝印花布纹样发展到300多种,产品90%以上销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
在染坊里,工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工人难请,一般人没有手艺做不来,年轻人也难以坚持下来,因为工资没外出打工的高,许多人也不愿来。”
曹晓峰说,“技艺上要传承,图案上要创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蓝印花布重新走向大众。”曹晓峰的努力不仅在于设计,还在于教学。她希望能与更多的创新设计师接触,能有更多的人走进蓝印花布这个寂静的世界,走进工坊。
成片的木架上挂着印染的蓝布,青色麦苗,老人、妇女穿梭其间,你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朴素与和谐的生命力,这是江浙一带老村子的场景。当镜头拍下这乡野时光,不在感觉到这是与我们无关的坊间乡民,而是一种美的基因,不在和城市无关,而是彼此共同分享着天空与阳光。
蓝印花布之于南通,一如云锦之于南京,丝绸之于杭州,刺绣之于苏州。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折射出独特的江海文化理念。
二甲,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南通小镇,因为家家户户制作蓝印花布而名闻遐迩。我们离开时,和进来的时候,心情竟是一致的相同,那一抹难以忘却的蓝,与古老的乡村,让人记忆着老去的岁月。身着蓝印花布的老人顽强决然地在时光里复制着美丽诗意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