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战国的史料中都有南阳这个地名,或称南阳邑、或称南阳。所涉及的国家有楚国、秦国、韩国、魏国。今天我们往往喜欢用现代南阳的地理位置来进行理解,因此就造成了对于很对问题的费解。其实在战国时代这个南阳的地名在秦国、韩国、魏国均有设置,甚至不仅仅是一座城邑,而是一带地理范围的统称。
咱们先说一下魏之南阳。魏之南阳的称呼见于战国中后期,前273年秦国于华阳击败赵、魏联军之后,一度乘胜围攻魏都大梁,对此《战国策·魏策三》和《战国纵横家书》、《史记·穰侯列传》等文献均记载,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须贾为魏国向穰侯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游说,最终达成“魏入南阳以和”的结局。这个在《史记·秦本纪》和《六国年表》均明确记载,说明当时在魏国确实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关于这个南阳是何时定名的不甚清楚,是一个城邑或者是一带区域的统称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这个南阳的位置绝不是今天与河南西南部的南阳,而是另外一个南阳。另外在战国地理考证中还有一个南阳邑的地名,这个地名有学者认为在进行的修武、获嘉之间。《汉书·地理志》河内郡修武下,应劭释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改曰修武。”清代学者沈钦韩进一步说:“盖南阳总指河内之地而一城偶袭其号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河南西北部至今天新乡一带确实有个叫南阳的地方,可分别作为一地和一地区两不同地理名称。更多用作一地区之名。且迄战国时期绝大部分入于魏。如《战国策·西周策》韩、魏易地章曾言及:“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战国策·魏策一》张仪告公仲章载张仪的话:“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攻南阳,无异也。”以上两则资料所记南阳,显然均为魏地。但对于如果我们将上述史料中提到的南阳看作是一个地区的称呼的话,则这个南阳地区的疆界到底有多大?治所在哪?是魏国所独有还是魏、韩分别占据一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下一段的韩之南阳再好好讨论。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在历史上河南西北部地区存在一个也叫做南阳的地区。
然后再说一下韩之南阳。在此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些史料:《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 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地,晋于是始启南阳。”《左传》文公元年:“(晋襄公)使告于诸侯伐卫,及南阳。”顾栋高在“僖二十五年周襄王赐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一语下释曰:“今为河南怀庆府济源、修武、孟县、温县四县之地”,并引马季长语:“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左传》昭公元年:“晋既烝,使赵孟适南阳。”《左传》昭公十五年:“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尽管各家注释,略有差异,但总的来看,春秋时期之世晋国就已经有南阳这个地名了,为秦汉河内郡主要辖地,大体不误。
关于这个南阳在战国之世究竟是魏地还是韩地亦或是两国共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处史料来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仍有“攻韩南郡,取之”。该条记载,疑问颇大。钱大昕即曾怀疑:“考江陵之南郡楚地非韩地,当以南阳为是”。钱氏又云:“韩之南阳,即秦、汉之南阳郡,昭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者也。昭王十六年拔韩宛城,又封魏冉穰侯,皆南阳郡地,是南阳属秦已久。而此时又云攻取韩南阳,盖战国时,大郡或领十数城,非一时所能尽拔。秦虽置南阳郡,尚未全有其地,至是始悉取之”。梁玉绳亦曾对以上材料进行辨析:“《年表》及《白起传》作‘南阳’,甚是,独此称‘南郡’,谬耳。南郡乃楚地,秦昭廿九年攻楚取郢为南郡,韩安得有之。盖南阳是总统之名,韩、魏分有其地。魏之南阳是河内、修武等处,已于秦昭三十四年尽入于秦。韩之南阳是荆州宛、穰等处,其地大半为秦所取,故秦于前十年置南阳郡矣。此后所攻者皆韩之南阳,不过取而附益之,至始皇十六年而韩南阳之地全纳于秦”。钱、梁二氏以“南郡”为“南阳”之讹,甚是。由此可见前263年秦昭襄王攻的就是韩之南阳。韩国当时也有一个南阳,而且和魏国的南阳是平行同时期的存在,并不是两者之间攻伐兼并得到的,而是本身就是两个事物。
至于韩之南阳的位置,这里我们注意一下另外一条史料。《史记·秦本纪》所记,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攻韩南阳,取之”一事,另见于《史记·白起列传》、《六国年表》韩表、《韩世家》及秦简 《编年记》等。《白起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六国年表》韩表:“(韩桓惠王)十年秦击我太行。”《韩世家》:“(韩桓惠王)十年秦击我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秦简《编年记》:“(秦昭王)四十四年攻大行,□攻。”对照《史记·六国年表》可知,韩桓惠王十年恰为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即公元前263年。梁玉绳说:“《韩表》及《世家》不书取南阳,但云‘秦击我太行’,盖互见之,《白起传》所谓‘攻南阳太行道,绝之也’”。杨宽先生亦云:“是时秦攻取韩之南阳、野王,占有太行山东南一带,以绝断上党郡与韩国都之通道。《白起列传》称‘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又称‘上党道绝’,……秦简《编年记》称是年攻太行,《韩世家》称秦击我于太行,皆指太行道而言”。《战国策·秦策三》记载范雎的话:“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取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太行之道”,鲍彪释曰:“河内山阳。”该韩国山阳大体位于今河南辉县一带,地处南北大道的要冲之地,《白起列传》记载:“(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通过上述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韩国这个南阳涵盖了连接上党到新郑之间关隘的野王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济源、沁阳、博爱,而另一材料中的“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按照这个说法结合鲍彪的解释,韩国的南阳地区是从沿着太行山以南从今天的辉县一直到沁阳之间的一段土地。这一区域事实上同上述魏之南阳的地界互相交错,期间各个城邑的国属也常有变化,但大致区域应该没有问题。
最后说一下秦之南阳和楚之南阳,楚之南阳的问题比较简单,所指的就是辖境有今湖北襄阳、随县以北,河南栾川、鲁山以南,信阳以西,湖北均县、河南西峡以东的地区,也就大致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南阳,治所在宛城,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区。秦之南阳大致位置和楚之南阳相当,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秦之南阳是怎么来的,说法一是沿袭了楚之南阳,也就是说秦国的这个南阳就是侵吞了楚国的疆土而设立的。说法二在公元前272年把所占韩、魏的南阳和楚的宛,合建为南阳郡。第二种说法认为秦国的南阳是在楚国的基础上,并入了韩魏的鲁山、栾川、宝丰、郏县一带之后设立的,《战国史》作者杨宽老师就是这种说法的支持着,这种说法从军事历史上看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这样的话就否定了上述南阳在河内一带的说法。
综上所述。第一,战国时期楚国、秦国、魏国、韩国都曾存在过南阳地区,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楚国、秦国的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地区附近,魏国、韩国的南阳在今天的河内一带,这两处南阳地区没有任何关联;第二,魏国和韩国的南阳地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鹤壁淇县以南、新乡卫辉以西、焦作沁阳以东、战国黄河以北;第三,魏国和韩国的南阳地区究竟疆界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二者边境互为交错,但经考证战国初期的时候大致沁阳、武陟、博爱、修武、获嘉、辉县属韩,卫辉、淇县、新乡属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