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初期总是会觉得千言万语堵在心口难开,“茶壶里装汤圆——有货倒不出”,或者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下笔了,写出来的自己都看不下去,大白话似的,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胸中无墨。
而这“无墨”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在于:字、词汇量太少!
不识字、重复的词太多、形容词太少,写文章的时候看到高山只会说【好高】,连巍峨、峻险都不知道,更别提能联想到什么诗词歌赋典故人物素材,这是其一。
据说英国的莎士比亚,写作所用的字有12000个;俄国的普希金,写作所用的字有10000个;法国的莫里哀有7000个。因此,作家之所以文笔达练,与其蕴储字词量的关系可以管窥一豹。
还有一种人,自认为很高级,喜欢玩文字游戏、词不达意,企图以华丽的辞藻和铿锵的句调,骗取读者的点赞数,这是其二。
请你回想一下,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闹过这样的笑话?
鲁迅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讲了一个故事:“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支铅笔和一张纸,说道:‘你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嶒“,那山是”X岩“,那究竟是怎么样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吧。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因为我实在”峻嶒“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形容词是从旧书上抄来的,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
郑板桥曾经讽刺这类作者:“小儒之文何所长?抄经摘史饾饤强;玩其词华颇赫烁,寻其意味无毫芒。呜呼,文章自古通造化,息心下意毋躁忙。”
那么,我们究竟要认识多少字和词,写作的时候才能运用无碍呢?
首先,测试你认识汉字的数量。
下面这张表格,是张耀翔氏所编的测字表,用统计学中的机会法从一本字典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字(我花了一个小时打出来的,要哭了,好多字不认识。)
请在这100个字中找到自己认识的字,包括只知读音不知其意或者只知其意不知读音的都只能算半个字,再乘以135倍,就可以知道自己认识汉字的总数。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多少?根据历代的字典推算,例如清时编纂的《康熙字典》已达到47035个字,而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但是这么多字,除去大部分无用的死字之外,常用的字不过4000,惊呆了吧,远远不如英语四六级词汇量。
所以,大多数人还有救。
第二步,使用下面五个方法能帮助你迅速地扩大词汇量,让你的文章妙语连珠。
-1- 工具书翻阅
利用字典词书这一类工具书,但是这些书并不是唯一来源,因为它们是“死水”不是“活水源头”。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赶紧查阅,不要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后用错了贻笑大方。
-2- 书上摘录
有些作者很厉害,书上常有我们想说而写不下的意思、印象,作者轻轻松松地用一两个字眼就能表达出来。著名教育叫孙起孟老先生推荐青年人多看《庄子》《文选》,但是要从过去的书里找活词儿,自然是办不到的。
以前特别喜欢看安妮宝贝的小说,学习里面的形容词,觉得实在是高级,后来才发现张爱玲、三毛、林徽因、苏青等民国才女早就运用的炉火纯青,尤其是张爱玲,特别擅长大段大段的白描,人物举手投足间的一蹙眉、一个眼神儿等细枝末节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当然,要学习遣词造句,非去看曹雪芹的《红楼梦》莫属,里面100多个丫鬟,几百次吃饭的场景,每个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语言风格都不一样,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
-3- 现实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随时随地去观察记录,无论是文雅的词,还是恶俗的词,而且最好是马上能应用,内化成为自己的文风,解决下笔枯窘之苦,还能造出新意境。
-4- 场景化使用互联网流行语
知识经济时代写作,主要的出口渠道都在互联网,所以一时之间会有许多新词横空出世,隔一段时间就会火遍全国朋友圈,例如佛系、丧文化,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网感,去网易看跟帖文化,去知乎看神段子,去B站了解00后们的有趣。
-5- 与人交谈
张爱玲在《谈写作》这篇文章中说自己大部分素材来源于听别人说、与别人说。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对于老年人的脱发有极其精微的观察。她说:中国老太太从前往往秃头,现在不秃了。老太爷则反是,从前不秃,现在常有秃的。外国老太大不秃而老太爷秃。为什么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结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梳着太紧的发髻,将头发痛苦地往后拉着,所以易秃。男子以前没有戴帽的习惯,现在的中国男子与西方人一般的长年离不开帽子,戴帽于头发的健康有碍,所以秃头的渐渐多了。然则外国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秃呢?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钉在脑后,时时改变位置,所以不至于影响到头皮的青春活力。
诸如此类,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
与有趣的灵魂聊天,能收集到一大堆金句。
第三步,平时通过哪些刻意练习给你的文章加戏?
-1- 收集同义词反义词
尽量去收集同一个意境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出来,例如形容美女,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花枝招展。
有了这一类词语,文章自然就不会有重复、累赘的毛病。
收集反义词可以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平时可以和朋友练习。
-2- 自制一个词语簿
我常用的记录词汇簿的格式是这样子的:
词 出处 本义 原文引用 练习 备注
每日精进,做成卡片,收集尽量的多,晚上花几分钟在有道云、印象笔记里面一并整理。
-3- 避免口语化词汇
注意你的口语,这些词语在文章中尽量少出现,平时说话就要练习,如何把一件事一个人用最简单的词语描述的具体、形象、生动。
-4- 充实生活
郎达《论一封给初学习作者的信》中说:作家不应为写作而生活,而是应该在真实生活中创作。
所以充实生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观察,善于总结。
关于如何观察我要另写一篇文章,此处仅简单说几个要点,第一,观察要遵守“周遍”而“深刻”两个原理,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临其境。第二,周遍就是对于各方面的人、物、事、理,随时随地注意,不要单限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内,视野要宽广;周遍的第二层意思就是作者对任一件特定意象作全面的观察,要从特殊的地方看出一般性来,写出事件之间的联系。第三,观察要讲究深度,不能以零碎、琐屑就满足。
-5- 写大纲
在开始写作之前,有的人喜欢用纸笔、思维导图等媒介写下来,有人喜欢打腹稿,这些都是属于写大纲的途径。写大纲和扩充词汇量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真是一种怪东西,有时候越看自己文章越顺眼,而把大纲写出来就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有的用词不当,有的详略不当,有的素材举例不当,等等自检,还可以在一开始就框住你思维的野马,避免下笔千句离题万里。
写大纲的方式有提问式、幕布式,例如写一个游记,你就可以先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最后成文的时候按照自己提问的方式叙述,而幕布式就是列出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以此类推,每级标题里有什么观点,什么素材支撑,什么金句铺垫。
任何一个写作者想要提高文笔、理顺思路,需要锤炼自己的字、词、句、段、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从最基础的字、词开始练习,养成输入——思考——输出的思维闭环,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能一步步跃迁!
请大家回顾一下2017有哪些网络流行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刻,在留言处跟我互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