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仪式感”这个词便被我们熟知。有仪式感,是十分神圣的事儿,代表一个人对待一个节日或者一个人或者彼此间微妙的态度。
今天朋友圈里一位朋友就为大家撒了一大把狗粮——母亲节马上要到了,老公给自己买了一大束“百合、玫瑰”,配文“老公给的惊喜……”评论区有羡慕有调侃,总之,隔屏就能感受到祝福之意溢于言表。
老公今天要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昨天就开始激动不已,今天下午回家,询问我“儿子家长会,我洗个澡,换个衣服吧?”我偷笑,不过,在古代,有人出门做客,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沐浴更衣”来做为礼节,足以看出,老公对这次家长会的重视程度。
接回女儿,他一个人在屋里写出发言稿,还手机百度家长会发言注意事项,我偷笑。
我想无论是朋友的老公还是孩子们的爸爸,在特殊的日子用比较特殊的行动来表示,这是该有的“仪式感”!也应是我们日常里该有的惊喜时光。
其实,寻常的节日也应该有仪式感。前两天听《木桦心理360》,提及五一劳动节去劳动,一家人一起吃大餐,庆祝节日。这是我们大家都已忽略的一个节日呀。
曾经在朋友圈看过,一位西安男子在雪地里坐在马路牙子边上啃一块儿面包;还有一位年轻人,前一刻还在电话里女朋友,挂完电话转身就泪流满面。在凌晨十二点地下铁出口,一位朋友陪客户喝的烂醉,看到媳妇,哭着说“对不起”。刘震云说:“日子,都要往前看,不要念以往。每件事都经不起推敲,事事都藏着委屈”。
想想,我们是多么需要在清淡的日常里,有一些惊喜和仪式感呀!
其实,仪式感不一定用红包或者物质奖励,可以是任何形式。今天家长会,儿子给我们写的信,大致意思是对不起我们,这次考了年级第二,觉得考差了。并且给我们保证下次一定考好。老公发过来信上的文字时,我看的特别难受,平时老公对他要求过严,那么小的年纪就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压力那么大。是不是我们平时对孩子要求太苛刻了?给孩子的枷锁太多了?
老公进门,把写给儿子的信念了一下,让儿子也给大家念了一下,老公给儿子道了歉并深深拥抱了儿子,让他明白爸爸对他的爱,家人对他的爱,在家人的爱面前,成绩显得微不足道,我想这样的做法,于儿子来说应该就是某种仪式感吧。
我今年本命年。生日之前,写了一篇《打明天起,我要矫情的活着》,记得大致是说要在生日的时候,“要抱抱,也要蛋糕和奶酪”,想来是足够矫情,可是,想想自己三十多年来,对生日的忽略而造成生命里某些缺失感,后来,老公在我生日这天,不仅发来红包,还买了一大块蛋糕,吃着蛋糕,顿时感觉我的人生如此美好和曼妙,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没有想到我的满足感竟然一块蛋糕,竟是老公的一句“生日快乐!”竟然儿子女儿给我的吻面礼和朋友亲人给我的祝福。
用什么方式表达仪式感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有的仪式感,一个都不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