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682】2017/10/27星期五 荐书蜜友:海 张茹
文:杨思远
今天是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下一个节日就是元旦了,2017年倏忽结束。
除了感叹时间飞逝之余,让我们回望一下年初那些信誓旦旦的计划和目标,你完成了多少?又实现了多少?
总是回眸时,我们才会发现,美好的生命全部浪费在一个又一个的“明天”里,所有的诗和远方都被消耗在一个又一个“计划”里。
为何总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原因大概就在于,你缺少一些行动力,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有些人,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朋友小A是一个水瓶座的姑娘,思维非常活跃,经常是你正在跟她谈晚饭吃什么,她下一句就可以回复你说她在外太空遨游。
与她活跃的思维相匹配的是,她的行动力也很强,总是想到什么事情,马上就去做了。比方说,她想要学画画,马上就会去某宝买一整套的画具回来;她想要学音乐,马上就又会捧一个吉他回来……这效率堪比卫星发射。
不过,小A也经常因此让人大跌眼镜,譬如还没画上两幅画,画板就堆在了杂物房;吉他也还没有学会,上面就已经沾满了灰……而这时,她又尖叫着说,她发现了新爱好,现代舞!可想而知,半年过后你再见她,估计她又会说自己爱上了浮潜或者蹦极。
很显然,小A这样的行动力,并不具有正面意义。一件又一件事情耗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不说,最重要的是,她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学会,人生依旧站在原点。
像小A这样的行动力,本身并具备任何意义,它在本质上还是为了抵抗内在自我的焦虑。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超我层面都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比方说我们会要求自己有进步、会要求自己又成长,但是当生活陷入一成不变的方程式里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很焦虑。那怎么办呢?
当然是主动给自己创造一些可以彰显我们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小A而言,所有的学习机会其实都是她给自己主动创造的,用看似在努力学习的仪式感,来缓解来自内在超我的焦虑。一旦这种仪式感停下来,来自超我的焦虑就会复发,所以小A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自己最终学会了什么,而是给自己一种一直在学习和进步的幻觉。于是,她就会停不下来地给自己找事情做,来避免体验自己内在的焦虑感。
所以,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问一下自己,究竟是真心喜欢这件事,还是仅仅为了抵抗自己潜意识里的焦虑?
如果是后者,即便是很强的行动力,也未必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因为你更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样子。
所以一旦事情进展不顺,你就会很容易放弃,从而换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看上去在努力的虚幻感。
行动力不足,是因为无法延迟满足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某些计划,比方说养成运动的习惯,或者阅读的习惯,等等。但是,为什么即便是面对真心想要的事情,自己还是缺少行动力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现在让你做三组俯卧撑,每组30次,如果做完,立即给你一千块作为奖励,你会做吗?同样的,三组俯卧撑,每组30次,然后我告诉你,你坚持一年,奖励就是你的六块腹肌?你还会像刚刚那样跃跃欲试吗?
面对同样的事情,由于奖励方式的不同,我们自己付诸行动的意愿也是不同的。
面对那些可以立即得到奖赏的方式,我们的意愿更强烈;
面对那些需要长期才能得到效果回馈的奖赏方式,我们的意愿相对偏弱。
虽然六块腹肌带给我们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千块的价值,但是我们还是被一千块钱吸引,这是因为我们的本能里是希望能够被即时满足的。就像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哇哇大哭以示饥饿,我们希望母亲马上能够喂奶,这就是需要被即时满足的本能。
可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就好像冯仑说过:“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这意味着,当我们要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一定是要经过时间的摸爬滚打,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当我们看着遥远的目标,和自己所希望的即时被满足的本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的行动力就被削弱了。反之,则可以说明,很多人表面上看是缺乏行动力,实际上是内在缺少延迟满足的能力。
有一个朋友是基金经理,每天坚持晨跑5公里,风雨无阻地在朋友圈打卡,私下交流的时候,又了解到他每天坚持看专业书籍,又报考了专业的进修课。
尽管如此繁忙,但是当他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他的焦躁,反而一种温和宁静的力量感扑面而来。我很好奇,问他是哪里来得这种让他坚持不懈的动力,他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国内十佳基金经理,而他给自己十年时间。
用十年去完成一个目标,这就是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典范示例。
拥有延迟满足能力,意味着你不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会将自己放在更宏大的时空,展望出一个更辽阔的自己,并且为此不断努力。
人生是一段单程旅行,要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
我们再玩一个假设性的游戏,假设你被抽中去参加一个名为“火星计划”的星际之旅,你在一年后将被一艘宇宙飞船送往火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也即是说你从上了宇宙飞船的那一刻,你就再也回不来了,你未来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请问:仅剩下的这一年,你会怎么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在托斯卡纳的艳阳下发呆,我想去南非看动物大迁徙;
我可能会开个咖啡馆,跟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聊聊天,从他们的故事里去采摘另外一个世界的模样;
我大概会每天都回家吃饭吧,毕竟三十几年都没怎么好好陪父母生活过,如果我走了,他们应该会很想念我吧;
……
如果只剩下一年你就被送去火星,对于你计划的事情,想做的事情,你是不是会毫不顾虑地去实现它,完成它?你的行动力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和磨损。
可是,人生和你要参加的“火星计划”本质上不是一样吗?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我们之所以在人生面前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浪费,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还有大把的时间”,它就像一块浓墨重彩的拼图,镶嵌在我们牢靠的认知体系里,从而形成我们的心智模式,指挥我们的行为。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认为,如果想要改变我们的行为,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认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行动力,首先要把“还有大把时间”的认知给消除或者替代。
事实上,人生无常,才是生命的本质,一场大火、一场撞车、一场地震,等等,随时都可以改写我们命运的长短,没有人能够确保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所以,不妨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当我们能够学会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的时候,你的行动力自然就不会缺席,因为你舍不得浪费这有限的分分秒秒。
当你养成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的习惯,你的生命会在十足的行动力中历练得愈发饱满而又充满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