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位于达州市东部,有着巴人故里,中国气都的称号,此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样。从古至今以来,宣汉的治地变化繁复,时有时无,区域地名也随着历史人文变迁而多次变化。
部落时期,此地定居的土著人是为巴人,也叫賨(cóng)人。有史书记载:巴有賨人,剽勇。时过境迁,当年的巴人先祖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仅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迹与巴人精神传承至今,这也是巴人故里之称的由来。
封建王朝时期,此地名称变化频繁。至于宣汉这一名称,据查最早出自距今1900年前的东汉时期,相传早在楚汉争霸期间,西楚霸王项羽曾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就包含了如今的川东北与陕西汉中一带,此时期的宣汉地区古称为宕渠县。直至西汉末期有公孙述在巴蜀地区反叛称王,宣汉则是在他建立的大成国治下,后来东汉立国后剿灭了公孙述统一巴蜀,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此地定名为宣汉,取自宣扬汉王德行威严的意思。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宣汉地区曾使用过巴渠县、东关县、始安县、蒲县、新安县、东乡县、西流县、昌乐县等多个名称,县城所在地更是时常流转于下辖的多个乡镇。
宣汉县还有较多的地名蕴含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
宣汉的马渡关,相传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求得诸葛亮当军师,在兴兵攻打现如今的平昌、巴中一带时,诸将都调拨了,唯独不调张飞。张飞气急在军帐中吼道:“军师小看我张三爷了!”诸葛亮说:“将军,不是我小觑于你,乃恐将军有误军机。”张飞当即立下军令状誓要连夜取下巴州(古称),于是张飞带一支人马向巴州进发。
张飞人马来到马渡关,时近黄昏,恰被沙溪这一天堑阻隔,河水汹涌,深不可测。一无桥梁,二无船只,而对岸巴州第一关口— 岩口,山势陡峻,滚木擂石,居高临下,强弓硬弩,张弦待发。张飞盘旋一阵,无计可施,突然大吼一 声:“我张飞来也!”,扬鞭策马,跃过河去。谁想到马到河中急流,如飞腾在平野之上,安然过了沙溪河,独骑冲上岩口,破关斩将,然后又才率军星夜取下巴州。当地人为了纪念张飞由此渡过沙溪河取下巴州,便把此处命名为“马渡关”。
还有宣汉的樊哙镇也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名。相传刘邦点韩信为帅,韩信就派人“明修栈道”,自己带人“暗渡陈仓”,明修栈道派的就是大将樊哙。韩信命令他带人从如今的宣汉往万源、城口方向修栈道,做出要到陕南的样子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当时樊哙将军大军就驻扎在河西街道的上场。栈道刚修到七里沟,另一边韩信率领的大军“暗渡陈仓”就已经成功了。 樊哙将军也就带人马走了。 因此地大山里住过这位将军,他又为当地人修了这么长的路,人们为了感激与纪念他,就把此地地名叫做樊哙了。
宣汉发生过诸多有记载的奇闻异事。
1998年春分前后,宣汉县五马山冬眠的石蛙一反常规,成群结队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会聚于五马山春茶坪的水田中。它们成双成对团团相抱,层层推压,竞相唱和, 其名声震撼山谷。人若近前,它们眉然不动,用手掰之,或用棍赶之,亦不惊不散。聚会的石蛙成千上万,有时堆叠起来竟有二三尺高,活似一座座“蛙塔”。其景蔚为壮观,石蛙相聚五至十天,随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妇两月生两胎,宣汉县白马乡向锡禄之妻罗氏,1944年9月生一女,复于10月又生一女,此事远近皆闻,颇为奇异。
1936年6月,宣汉大成乡柏林村五组大田的小溪水中有数百条蛇集会,有青竹镖、乌梢蛇、枸皮板、麻子蛇、红蛇、短尾蛇、松花蛇等。头向上,游来游去,蔚为奇观。 1947年盛夏的一个早晨,十分闷热,天将下雨。宣汉县双河乡纸厂河坝河水暗绿,一 条两尺来长的麻花水蛇游来游去,捕鱼的学生侯大士等用竹竿吆赶,随即潜入水中。不一 会,水上便有四五条同样的蛇出现,学生依旧追打。可是打来打去,不但未打着,而且蛇 越来越多,由四五条增到十来条、几十条、几百条,颜色相同,大小也差不多,不到两个时辰,满河皆是,直到傍午时分,蛇才渐渐散去。
以上奇闻异事引述自《达州市市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