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这部书,才知道太行深处有个叫王金庄的村子。我赶紧上网查了资料,了解到王金庄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部,村子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农民种田没有土,就用石头围堰,然后从别的地方取土,人工造成一片片的田地。
王金庄的旱作石堰梯田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了,经过世代的修建,梯田从山脚直达山顶,是传统农业的智慧结晶。以王金庄梯田为核心的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在2014年被农业部认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系统还被到访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王金庄这个村子现在名气很大,李彦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不仅种田是一把好手,还能写出精彩的文字。退休前,他是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民。 李彦国的理想是把王金庄的农业文化遗产尽快的推广和传承下来,让人们都了解王金庄石堰梯田的伟大。同时,他想将乡村的诗意与文化内涵呈现给世界的每一个人,把自己脚下生活的这片土地介绍给全世界。
这部书的作者从容小主是先认识蒋元坤老师的,从他的文章中又认识了李彦国,他们之间以文会友,互相鼓励。蒋老师与李老师也是通过文字相识的。李彦国老师对蒋老师十分尊敬。蒋老师曾经在一个交友会上说过:“我写什么他就写什么,我写诗,他也模仿着写诗,我写南京不冷,他就写阳澄湖不远。”通过这件事,说明李彦国老师对蒋老师的崇拜和喜爱。我想,人这一生,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足矣。
从容小主在两年的时间里,写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让李彦国老师感到认识她非常自豪。文字里也详细介绍了从容小主与李彦国之间的交往和友情。他们两个人最终合作写了这部纪实文学著作,说明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最起码惺惺相惜,心愿相同。
故事是从李老师戒烟开始写的。李老师是六十岁的老头了,到了这个年龄还开始戒烟,你想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他和八零后的小青年袁军鹏杠上了。李彦国和袁军鹏两个人都是大烟鬼,他们曾经都想戒掉烟,但是都没有戒成功过。这次,他们就一起约定用简书戒烟。袁军鹏在简书上建了一个专题《戒得新生》,他们相约,烟瘾来了就在里面写二百字。戒烟的经历不但曲折,而且艰难,但是李彦国戒烟是非常坚定的。
他曾经说:“我的前半生学赵树理,后半生学蒋坤元”。他知道蒋老师是不抽烟的,他也想做蒋老师这样的人。李彦国有行动力,说戒烟就戒烟。在他看来,花甲之年,六十不老,有好的身体,才能去完成自己的心愿。
他的家庭也非常和睦、美满。两个儿子孝顺,两个孙子聪明可爱,老伴身体尚好,他也没什么负担。按理说退休后,他可以含饴弄孙,拿着退休工资养老,但是,他心中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他肩上有一份责任,他想宣传这片土地,他还想写一本书,他还十分关心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李彦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农民,他不仅会种地,还写了一篇《地种百样不靠天》的文章,对当地农民怎样种田有指导作用。读了他写的这篇文章,我感觉他就是一个农业专家。
因为写文章,他认识了贺局长,他是涉县的专家型人才。后来,贺局长终于抽出时间来到这里考察。贺局长对李彦国种的柴胡特别感兴趣,走的时候,把他的柴胡种子和柴胡杆子都拿走了。贺局长拿回去研究,想推广下去,让农民通过种柴胡,增加收益,这让李彦国感到非常的高兴。
读到这里,我觉得李彦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而且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与时俱进,入驻简书,不仅结识了许多的文友,还在简书里写文章,宣传家乡文化和历史。
阅读了《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一书,我加深了对现代农民的认识。李彦国身上不仅有着农民的淳朴和善良,还有着对家乡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