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期我阅读了王荣生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要诀》一书,里面有个章节谈到文言文的教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文言相融”“以文带言”,这是文言文教学处理好“文”和“言”关系的基本原则。今天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里面有一章节“教学关键问题9”,也专门谈了文言文教学“文”和“言”关系问题。我感觉到说的更实在,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首先,“文”和“言”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文言文教学要在立足于“言”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文言文教学要有文言文的韵味,要体现文言文自身的特点,要做好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次,文言文教学应该“文”先于“言”。用“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来实现教学目标。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过于注重对字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挖掘,就会使文章变得支离破碎,结果必然是舍本求末。文章认为,“文”先于“言”有五种处理方法:1.学“文”中带动习“言”,2.学“文”中捎带教“言”,3.学“文”前集中释“言”,4.学“文”后集中归纳“言”,5.阶段教学后再梳理“言”。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总结“言”。
第三,文言文教学处理好几个问题
1.有所讲有所不讲。
这一点所谈的内容与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设计要诀》中所谈的基本一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学生能够学懂的不讲,凡是书下注解有的一般不讲,凡是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不讲;在注解中已经出现但学生仍然有混淆的要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难的不懂的地方要讲。
2.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意思是要求学生读文时不要过于拘泥某些个别字词,这样有时反而影响自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有时候我们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先整体把握文章,结合上下句的关系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激发了兴趣之后再去解决个别字词的问题。另外现在有种理论叫“阅读转注说”,意思是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根据字词句之间相互参注,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大概就能对语言文字形成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的。
3.重视文言文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是培养学生语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文本蕴含情感的最有力手段。朗读是帮助学生领悟“文”、积累“言”的很好手段。在朗读中还可以很好地把握诗句的节奏和情感,在朗读中疏通重点字词达到对“言”的落实;在朗读的基础上完成积累,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对于朗读的句段中关键字的落实,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4.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日常教学中老师大多从“言”的角度进行教学,即所谓的“串讲”,学生见“言”不见“文”,教学给学生的永远只是关于字词句的繁琐知识,学生容易学得索然无味。文言文的另一种教育现象是只有“文”没有“言”,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当现代文了。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文”和“言”之间隔离开来,没有很好的融合。
文言文教学,掌握必要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