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婴儿后期教育意义。
1.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以获得自主意识。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尝试,那就顺其自然。
2.你笨手笨脚的行为不可嘲笑以免产生羞耻感。家长老师要积极的鼓励、赞美。及时的强化,在这个时间段,只强化一个行为。
3.给于支持,但不可给予包办。鼓励孩子。做家长去引导,如果做的不好的话不要过分的责骂要予以消退。
4.给于自由,但不可缺是规则。家长要给孩子自己学习经验的机会。但要和孩子要有边界。
5.不可故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尊严。尊重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6.不可给孩子贴标签。我们要关注孩子。吴注孩子这个人。孩子是孩子,如果有问题,问题是问题。
在咨询中,这1至4点是通用的。来访者也和孩子一样,我们要积极的共情。给予鼓励,不要嘲笑她。让来访者感觉无条件接纳。这样他的感觉才会安全、放松。就敢于去尝试和体验。这样会和世界连接的更多。她的变化就出来了。
第三阶段,3至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上幼儿园。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的和小朋友去交流。也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更多地主动探索。通过模仿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就学习到社会的许多社会技能和扮演社会许多角色。如果家长父母亲是专制型的。不。鼓励他们不让玩游戏,严厉批评孩子就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主要是玩,可以学习部分知识,但不要强迫,也是语言敏感期,可以学习第二种语言、学习传统文化。
幼儿期教育意义。
1.主动培养进取精神。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予以耐心?养成家长给孩子读故事的习惯。
2.注重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多鼓励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
3.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第四阶段,6至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上小学。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自己的学习和一些的能力。否则会自卑,就会无能感。在学校,儿童开始向家庭以外的邻居小朋友建立友谊。小朋友关系。这时候主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也要学习如何与小朋友同学和老师相处。习惯很重要。如果小朋友因为自己的努力、活动得到了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如果。得到了是训斥,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在这个时间段,孩子的邻居、同伴以及老师都很重要。
童年期教育意义。
1.在学习与活动中予以肯定,培养勤奋的习惯。
2.对于不是足够优秀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3.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
4.多运用喑示的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随意给个名单说这些孩子将来有成就,后来发现这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有成就。在老师的眼里、同伴的眼里和自己的心中也是这样认为的。父母亲是这嘴是开过光的,暗示的效应,自证预言。
第五阶段12至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诚实的品质。同一性的形成即个性的形成也是获得一致的,良好的,完整的个性。
儿童在这个时间段已经上了初高中。身体和心理成熟带来新的感觉和形成新的态度。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的各种矛盾经历整合起来。形成了同一的自我。到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就会陷入了角色的混乱的痛苦。由于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人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青少年期教育意义。
1.父母,教师应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2.做青少年转变有力支持。
3.转变态度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早日达到自我同一。
第六阶段18至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能力。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伊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着的爱和深厚的友谊。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发展带来困难。在当今社会,孩子在这个时间段是合法延缓期,不用承担过多的责任。有时还在上高中,也有可能在上大学。
第七阶段25至65岁:繁衍感对停滞感关心的品质。使人保持平衡的主动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在这个时间段。已经组建了家庭把许多精力转向孩子。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关心后一代,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家处于一种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停滞感。就会感到痛苦。犹豫寡欢,不能自拔。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感对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在这个阶段,我们就要重新思考这一生过的怎么样?这辈子是否按照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在一生当中是否对自己负责的人,会一种完善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如果带着遗憾看过去的生活,就会感到失望。为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已经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变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