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发愤的草莓
作家马伯庸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有创意?”
他认为,每个好的创意,一定是先有素材的土壤、阅读的基础。
如果你也想要有所输出,阅读是排在前面的环节。
今天聊聊跟阅读有关的内容。让我受益最大的是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精读法
第二种,是****反观法
第三种,是****主题法
01
精读法
精读法,是快速翻书后,找到其中某一个章节进行研读,弄通弄懂其中的细节,让它们跟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心灵状态产生碰撞。
这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跟别人介绍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
他们觉得,一本书买到手里,要让价钱全部值回来,非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逐一看完,这样心里才踏实。
只是,书真的需要读完整本吗?
生活里使用微波炉,并不可能把所有功能都用完,我们只用很喜欢的功能而已,对吗?
你可以把书想象成微波炉,想用什么功能,全在你掌控之中。
若是一本书的只言片语让你有启发,对生活产生影响,那么,价值就达到了。
有读完一本书“强迫症”的朋友,可以想想,即便把书里每个字都看完,就等于榨干这本书的智慧吗?
不一定吧,看到字的表面,却读不透它的里层,等于0。
只是以为看完了整本书,有那么一丢丢成就感,而书的价值并没有最大化。
对于好书,精读相当重要。就着某一处多次品读,深入理解与思考,又有新的思想收益。
正是多番精读,其义自见。
02
反观法
平时在家里梳妆打扮,或者看看脸上有没有颗痘痘,都会镜子反观自己。阅读也一样,可以用反观法。
成长类书籍很适合这种方法。书中常会讲到很多观点,可以拿来反思自己。或者想想,这个内容跟以前理解的某个概念相近,它们两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联系以往的经验,联系以往的经历,联系别人的故事,都可以。触动深了,拿起手机用语音输入法,把联想到的内容巴拉巴拉讲出来,就是一篇文章。
还有心理学书籍中关于自我探索的问题,抄下来,用碎片化时间思考思考,顿时豁然开朗。
把书作为一面镜子,观照自己的思维,是否存在什么限制前行的观念,拖了我的后腿。唤出来,揪出来,才有可能打败它们。
反观法符合认知科学原理。
当你将书里的内容跟以往的经历、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是为大脑里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搭桥梁。以后要寻得新知识,只要沿着这个路径就能找着。
**03 **
主题法
在计算机数据结构有一个名词叫“遍历”,指的是把某个集合中的数据全部访问一遍。
引申到阅读上,可以指将某一方向或领域内的人类既有信息和知识都看一遍。
主题法与此相近,是围绕你比较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火力攻读所有相关的内容。
当你想做某个研究,或者对某个课题很感兴趣或困惑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不妨预先在大脑里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写下来。
就着这些问题题,寻找所有相关的源头书籍、相似主题的公众号文章等等,把内容快速地翻一遍,慢慢构建整体的认知。
带着明确的方向多读几遍,结果一定和浅尝辄止地读不一样。
一开始,读的速度比较慢,往后看,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内容,速度越来越快。从前面陌生到后面熟悉,你就不必要花那么多时间了。
与此同时,快速浏览相似内容,相当于一遍一遍不断地复习,你的记忆将越来越扎实。
就着同一个主题了解不同人的观点,慢慢地,你可能推陈出新,比如提炼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独特的思维方式,甚至形成一个新的学问,盖出一栋很漂亮的知识高楼大厦。
关于主题法,不用心急,一旦有了问题,你很容易会找到答案。因为,问题就像手里拿着一块磁铁,自动会吸附很多你想要的内容。
主题法,其实也是苏东坡最喜欢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读《汉书》,第一遍只读政治,第二遍读人物,第三遍读官制、兵法等,正是每次带着不同的主题才有的结果。
是主题法很顶级的阅读方法,诚意推荐。
神经科学家亚当·格萨雷在《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这本书里说:
“工作记忆领域中最高水平的表现,更多取决于你如何过滤所有不相关的信息。处理和目标无关的信息会对你造成干扰……成功地过滤信息,能帮我们更好地感知信息、记忆信息、做出决策。”
主题法符合我们大脑的工作习惯。若是花几个月的时间专注同一个主题的信息,你不会被某个流行的主题牵着走,在忙碌的社会里少了焦虑。对吗?
读更多的书,心智成长,如同升上高空,从高空往下俯瞰。
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小路等着我去走,只不过是被杂草掩盖住了入口的位置,所以看不见它们的存在。
这3种阅读方法,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可以在留言区,说说你自己用什么样的阅读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