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自己逼干榨尽,再快速回血
拍《活着》的时候,每天都熬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凑在那开会。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张艺谋说:"我就看谁的眼睛睁着,我跟谁说话。要是闭上了,我就找还没完全闭上的。"葛优已经困得不省人事,脸上盖着剧本。张艺谋学他仰面躺在椅子上,分别指着右脸和左脸说,"上面两个字:活-着"。这个场景,特别具有象征性。
在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会上更是如此。一个方案提出来会遇到无数个反对意见。提的意见都很对,很有道理。但是当你反问:"那你说怎么做?"大都沉默了。有一些主意大家碰撞出来,大家都觉得看到亮了,越聊越兴奋,越聊越是它,"总算没白忙活……"松口气。但是事情就怕过夜,过了夜之后,张艺谋觉得不对,全盘推翻,从头再来。就像刚跑完马拉松,喘着粗气躺倒在终点,裁判过来告诉你比错了,马上去做撑杆跳。
所谓创意,不是一个天才的脑袋拍出来的灵感,那太轻了,弱不禁风。从天空降落到距离地面300米,就已经被各种东西吹散。所产出的任何一个主意都要狠狠地拷问它,讨伐它,给它上各种酷刑,冷冻它,煮开它,看它是否还能全须全尾地站在那里。
第二:张艺谋对人作为"工具"的认识
他说,所谓工具化,是在任何艰难的开端,首先迅速让自己成为工具。这种说法曾经让我不以为然,因为从张艺谋的成长背景看,这是艰难之下求生的本能。但回头想来,我觉得我看轻了这几个字。
没有一个人天生拥有一切。我们总认为“工具”这个词侮辱了作为人的创造性。即使你信奉莎士比亚所说,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你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齐飞才是尊严的来处。但在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环境、组织和他人的需要,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要,才会一次次获得外力打破见识和能力茧房。
从陕西咸阳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工人到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从来没有过放飞自我。做的事越大,限制条件越多,对所有人都是如此。随心所欲这个词,从来跟创造者无缘。
第三:高手的标志,是稳定持续的出色表现
女足夺冠、寄予厚望的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好名次,人们给予的最高赞美不是石破天惊,而是:"你永远可以相信某某某"。
"稳定"从来不是一个平庸的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平衡能力,也有综合的应变力,就像突然跛了一只脚,一转头抓了一辆滑轮车飘然远去。
张艺谋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又是做歌剧又是搞实景演出。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在宣布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是张艺谋时,大家对此的反应特别平静。因为大型活动出品稳定已经成为他的标记。一个复杂项目在稳定操控下,其中的创意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
第四:不解释是人的自我解放
解释是人的本能,不管是大腕还是平头百姓,都害怕指责,都担心别人的批评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良苦用心。
张艺谋出道时赢得了多大的声誉,在转向商业化电影之后就遭到了多大的批判:投机、农民式的狡黠、以空洞华丽向资本跪拜……包括说对他的私人生活的抹黑和诬陷。你说他风雨不透毫不难过,这不可能。但他从不回应。我问过他,你并不缺乏沟通的途径,也不缺乏声明的版面,任由别人这么泼脏水,何必呢?解释一下有那么难吗?
他说,解释就是留在原地,在泥浆里滚来滚去。你认为是解释,别人认为是把戏。
要往前走,就不要解释。
除了不解释之外,他还有一种消解攻击的素养:幽默。
张艺谋在讲述过去时极为放松。他坐不住,说两句话就站起来把事演一遍。影帝的功力在那儿,他演什么都像,又夸张得恰到好处。比如说他描述一个人在躲避牛和火车之间来回犹豫。不仅演这个人,演那头牛,还栩栩如生地演上了火车。几句话就把场面调度说得清清楚楚,影像表达和故事衔接得天衣无缝。我要是个摄影,马上就知道该怎么拍。他打趣自己,刻薄自己,比他人更甚。他用词精确,在一段平淡的陈述后,突如其来的停顿和一句话阐释引发爆笑。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搞笑。幽默是把既有的事重新排序,呈现出它的荒诞,放大它的美好,减低它的伤害。幽默是厚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