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行卷及对现代高校招生的启示

一、行卷简介

(一)行卷的含义

所谓“行卷”,在唐人诗文中又称“投贽”“、投献”、“投卷”、“献所业”,可以说是举子评介作品进行自我推销的手段。《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裴说》条谓:“唐举子先投所业于公卿之门,谓之行卷。”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与文学》中下过更为详尽的定义即“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

(二)行卷的对象

行卷的目的在于争第、夺官、求知己,这就决定了行卷的对象多为达官贵人,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当世显人”,主要是指位极人臣的公卿、学界名流和文人名士,特别是那些在当时文坛上有影响而又取得一定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人,如韩愈;其二是“通榜者”,主要是那些与主考官关系特别密切、可以与主考官一起决定录取名单的人,有些就是主考官的亲朋好友,因此行卷就是与通榜相伴而生的。至于能不能向主考官直接行卷,看法不一,“程千帆认为是不可以的,然而,傅璇琮考证唐代举子在试前向主司献诗陈情是习见现象,笔者经查阅、分析史料,同意傅先生的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省卷”(“公卷”)。除此之外,偶尔也有以优秀学子为行卷对象的,只是这种情况在唐代并不多见。

(三)行卷的时间

行卷的时间并不是单一固定的,有多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第一,考试之前,行卷一般都是在科举考试之前进行的,这种情形主要是为了在科举中争取优秀的等次地位。首次行卷称作“求知己”,如果第一次行卷没有得到回应,那么在旬日之后会再投书一次,这就是“温卷”。第二,科举及第后,这个时候行卷则主要是为了谋求官职。唐代在科举中举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释谒试”,应科目选才能得到官职,因此在这个时候士子也会行卷。第三,科举落第后,这个时候士子向主司或有关人士投书也是有可能得到赏识获得官职的。如韩愈贞元九年博学鸿词科落第后即曾写《上考功崔虞部书》。

(四)行卷的内容

初次行卷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书信一封,通过对被行卷者的颂扬,说明为什么选择对方作为行卷的对象;通过对自己情况的介绍,希望能引起对方的重视;同时还要说明所投卷轴的内容,以及对举主的希望和要求。”另一项是自己的作品,一般来说,诗、赋、文是举子行卷重点选择的文体,创作成就高者往往能在科举求官中得到先机,特别是诗歌则是首要之选,因此也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流行。古文和骈文因其实用性,也出现在行卷问题之中。至于传奇小说,也有作为行卷的文体的,但正如程千帆引赵彦卫语,分析道:“它告诉了我们唐人用传奇小说行卷这个重要事实,但其所叙述的某些方面则殊嫌含混,有待订正,因为它既没有将举子们纳省卷与投行卷这两种不同的事实区别开来,也没有将无论是纳省卷或投行卷都主要是应进士科的举子的特有风尚而与明经科并无关系这一事实指陈出来。”说明传奇小说在行卷中的效果不大。

随着行卷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序,投呈之卷轴也日渐规范化、标准化,所用的纸张、写作的书法与行款,也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在此不一一介绍。

二、行卷兴起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行卷在唐代极为盛行,影响深远,但是在宋朝之后就逐渐衰落,可以称得上是唐代科举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究。在笔者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国选士,但务得才”

唐朝自唐高祖李渊发布敕令开始科举之后,除了因为战争、灾害而暂停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是历朝举行科举最为密切的朝代。实际上科举也只是唐朝选官制度中的一中,除此之外,还有门荫入仕、流外入流和杂色入流,这所有的一切手段都只是为了求取人才。科举考试的方式非常灵活,甚至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曾出现过李揆在主持科考时将《五经》、历代史书及《切韵》等工具书放置在考场上,并对考生说:“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的现象,那么出现行卷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因循隋朝,并逐渐完善,可操作性强了,也更为公平公正,但这并不是唐朝科举考试追求的目标,设立科举不是为了标榜公平公正,而是为了选拔人才,一切都应该从属于这一目标,这和明以后因为追求公平公正而使科举僵化的情况大为不同。大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开放的时代,敢作敢为和英武豪迈反在科举制度上也表现得十分充分,那么出现行卷这种独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公荐”制度的遗风

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人才选拔采用“公荐”制度,无论是从汉朝发展而来的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是由下而上保荐人才的“公荐”制度,人才是要被动地等待被发现的,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优点之一,可以“投碟自进”,自由报考了。但是在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期的唐朝,不可能一下就完全废除以前选拔人才的特点,必然要受到影响,那作为最大特点的“公荐”出现在唐朝的科举,并演化成行卷也就顺理成章了。更何况,行卷制度并不是唐朝的独创,只是在唐朝尤为盛行而已,追溯它的起源,行卷是是对古人以文会友以求知己、排解郁闷等习俗的沿袭。我国文人自古就有借词赋散文求知己、排解胸中郁闷的习俗,历经两汉魏晋到了唐代,渐渐从消极的牢骚文发展成大作投贽之文于有力之人以求拔擢的行卷。更别提在一项制度形成的前期,对于它的规范的要求并不会太严苛,出现一些灵活的形式再正常不过。

(三)进士科的受重视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制科以求非常之才,名目众多,每年设与不设情况不一,而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秀才科因为太难而被废除,至于明经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足以说明明经和进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何况明经考试主要是贴经,没有行卷的可能和必要,而进士科情况则不同。进士科的考试一般而言普遍认为是诗赋、经义、时务三场,而其中诗赋尤为重要,进士科的去取是以文词优劣为标准的。行卷的盛行是与唐朝诗歌的发展繁荣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又推动了诗歌的流行。既然进士科的出路如此之好,那么士子竞相在进士科中取胜,但是无论是能够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还是录取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因此士子为了争取机会入仕,就像有司呈现自己的文章,以求更多的机会,这就是行卷如此盛行的原因所在了。

(四)试卷不糊名

我们知道,在宋之后特别是明朝科举考试非常规范和严格,糊名,别头试,誊录等制度都陆续出现了,但是在唐朝形式并不完善,虽偶有糊名,但大部分时期是不糊名的,这就是行卷得以发挥作用原因,考官可以参考士子平常的表现和文章做出取舍,也是行卷制度的直接原因,为行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由于不锁院,谁为主司也不是秘密,所以就使举子直接向主司行卷抑或向公卿名流行卷再由其向主司推荐成为可能。

助长行卷之风在唐朝盛行的还有那些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他们致力于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人才,在当时不乏像韩愈、柳宗元那样的引致后进,以荐贤为己任者,因此也使得这种风气存在并盛行。

三、行卷的利弊

行卷这一社会风尚对唐朝的科举考试以及当时的社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对于它的褒贬不一,以下分别从行卷的利弊方面来分析。

(一)行卷之利

1.有利于才能之士脱颖而出

行卷的做法,使一些有文学才能的人,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能够遇到慧眼识珠之人,便有可能脱颖而出,受到重视,获得社会上,文坛上,政治上的地位。纵观以往的选士制度,读书人大多只能被动地等待机会,等着被人发现,被赏识,科举产生后,士子可以自由报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主动的机会,但是能通过科举脱颖的人才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只能一辈子默默无闻。行卷之风产生之后,士子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呈递给有名望的人,客观上就增加了机会,再加上当时确实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致力于提携后进,对于士子的行卷作品,认真对待,因此为读书人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2.有利于唐代文学的发展

纵观唐代行卷这一社会风尚,在客观上的确为唐代的文学发展起了较广泛、深远的推动作用。行卷的内容多为诗赋作品,这与当时进士考试的科目是一致的,士子为了能在科举中及第,求得官职,所呈诗文大多数是他们的力作。就实际效果来说,行卷之中确实有很多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脍炙人口。行卷的作品广为流传,又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中,对于进士取士与行卷对文学的作用有精彩的论述,“那么,它们之间不互相影响是不可能的。既然以诗取士,诗成了取士的必要手段,则这种手段归根到底也不能不既为应进士举的人开拓道路,也同时为应进士觉所必要作的诗本身开拓道路,无论这条道路是好的还是坏的。”

3.有利于避免一试定终身

从选士的角度看,行卷和与它相关的通榜,重视科场外的文章,可“采名誉、观素学”,有利于避免一试定终身。科举考试中只能看到读书人的一小部分文章,并且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一定能发挥真实的水平,有一定的偶然性,再加上考官并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给予考卷正确的评价,难免会不全面。而行卷因其文体与进士考试相一致,又是举子在平时所作,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真实的水平,是可以作为进士考试的辅助评价手段的;而对于行卷的参考,增加了进士科考试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缓解考官仅凭一纸试卷取士的难题,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对于那些致力于求取人才、大公无私的考官来说,行卷及与之相关的温卷、省卷不失为一种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一种途径。

(二)行卷之弊

1.压抑人才

行卷的盛行也必然带来许多弊端,这使得通关节成为正常渠道,行卷之中请托盛行,也确实压抑了许多人才。这主要是针对贫家子弟来说,贫寒士子虽有诗卷,却无处投呈,即使投呈出去也不一定受到重视,造成了纵然诗名籍籍,也为枉然。达官贵人恃才傲物,势利待人,对于投卷者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身份。这也使得到了晚唐通过行卷而得到赏识的情况只是间或有之,总体来说,这一风尚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2.对科场规范的影响

行卷虽在唐代繁盛一时,但到了后来,行卷本身的弊病也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对人不对文”“假人之文行卷”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行卷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一个弊端,灵活本身造成缺少统一标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文学创作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加之个人好恶不同,往往由于主考官的主观意志而出现有失公正的现象。”这或许还只是行卷之弊端中可以被容忍的一个,另一方面就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第二,由于行卷上的内容不是在封闭的考场中完成的,容易出现作弊现象,如有的请人捉刀,有的直接抄袭,还有的投机取巧,巴结权贵,讨好考官,投其所好等。”这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同时也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逐渐丧失对行卷作用的信心。

3.助生朋党

朋党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朋党之争,危害中央集权,造成很大的问题。科举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特别是殿试出现之后,考生都是天子门生,但是,在唐朝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座主门生关系本来就很严重,行卷之风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行卷正是形成这些关系的途径之一,对“朋党”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行卷之风有利有弊,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分析行卷对于唐代文学的影响作用时,认为是起到促进还是抑制主要在于当世显人和举子的态度。举子若果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文章,真才实学在科举中争得一席之地,那么作弊之风就不是问题了。而主考官可以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主考官想要通过行卷得到什么,达成什么效果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卷能否起到作用。若只是为了提携后进,获得人才,那么一些问题就会避免,若是为了结党营私,有一些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四、对现代高校招生的启示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对于我国的考试制度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虽然这种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举考试的深远影响。我国现在的高校招生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这一途径,虽然比起前几年万千考生走独木桥相比有了一些改变,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而在所有的改变之中,高校自主招生似乎是其中比较有实质意义的一项措施,但是影响的范围仍然不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类比唐朝行卷之风的利弊,似乎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像行卷一样,自主招生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灵活与不公平公正的矛盾的问题,那么,自主招生能否施行,又该如何施行?行卷之风的产生与衰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上文曾提到过,行卷能否发生作用关键在于举子和当世显人,那么针对自主招生来说,就可以从高考考生和有权自主招生的高校入手。从考生来说,无非就是考生自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主招生中凭借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其它手段。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指对考生要求就可以的,学校教育要发挥作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和人文教育,决不能只是为了成绩和升学的教育,社会也不能只凭成绩说话。从高校入手来说,高校负责招生的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学校不能只寄希望于招生的人的品质上,要采取措施保证一种相对的公平公正。例如,学校在招生工作的人员方面要严格选拔,要有监督和奖惩机制,要明确自主招生的目的,制定大致的方向和标准,不至于完全没有标准,全凭考官主观印象。

在学生考评方面,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是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盛行以来,国内许多学校都采用这个理论为基础,采取了一些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措施,但是效果不佳,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自主招生为这种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使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学校中采用很多的是档案袋评价,这一形式与行卷制度中的卷轴有异曲同工之处,吸取行卷制度的经验来说,档案袋评价就不能没有目的,要有一整套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化的评价机制,对于档案袋的记录内容和评价也需要相应的监管。总之,就是要使它能够发挥该有的作用。

在行卷制度的产生与衰落中,我们看到这实质上就是考试的公平与实质效果之争,之后的结果是形式胜过了实质,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终使得科举考试终结,在现在似乎又回到了这样一种境况。我们承认,自主招生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一旦实施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看到自主招生在更加全面的考察人才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选取一个主要目标,然后在围绕这个目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问题,使之更加完善。其实,不管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都只是为了选拔,也并不矛盾,重要的还是如何才能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主编,宋大川、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二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傅根生.媒介:唐行卷与唐诗的传播[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

[7].徐梓.“大国选士,但务得才”——唐朝科举的特点[J].中国教师,2008

[8].谭皓.浅谈唐代进士行卷的兴衰及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9

[9].俞钢.唐代举子行卷文体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0].徐乐军.从行卷作品之文体选择看晚唐举子求第心态[J].名作欣赏,2011

[11].孔正毅、李亚菲.唐代“士人行卷”:基于“5w”理论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

[12].王勋成.唐代进士行卷渊源考[C].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_Ħ���r�(O��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吴宗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0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吴宗国,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
    YorkSS阅读 6,925评论 0 10
  • 唐诗三百首详解(一 行宫 唐代:元稹(yuán 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
    汉唐雄风阅读 5,909评论 4 29
  •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民。 父亲很黑,高高瘦瘦的,看上去比较精神。最有特点的就是眉毛又粗又浓,现在还越来越长,...
    温暖鞍山阅读 496评论 1 0
  • 惰是一种毒 会慢慢腐蚀你的神经 让你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借口 我不努力 可以找一个肯为我努力的人 我不勤快 可以找一...
    会沉思的牛阅读 260评论 0 1
  • 如题,本来是煎鸡胸肉,后来临时改成了烤,我是烤箱控,重要的是,烤更省事儿,煎的话火候不好掌控,还得洗锅,哈哈! 有...
    小确幸咩阅读 1,696评论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