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材料后,怎样听、读呢?
首先,像听、读母语一样听、读一遍,即遇到新形式不做标记,不查词典。因为听、读时,大脑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即时处理,如果做标记甚至查词典,就会打断大脑的工作,往往查完词典我们已经不记得前面讲什么了。这样不仅影响理解,而且严重影响听、读兴趣。
在这一遍听、读过程中,我们可能注意到一个或几个新形式。听、读完后,如果想了解注意到的新形式的意义,找到其出处,根据上下文猜其意义。不必查词典。
如果某形式比较常用,在自己目前学习范围内,它一定会在其他材料中重复出现。碰到次数多了,对其意义把握更清楚了,试着用外语表达该形式的意义。然后查词典,看词典里的外语解释和例句,对比自己的释义,看看有哪些异同,回到听、读材料体会比较。
如果某形式不常用,不在自己目前学习范围内,就没必要花时间学。因为如果花时间学,再次碰到该形式的几率低,学了长期不用,自然就忘了。前面花的时间就浪费了。
第一遍听、读完后,如果感兴趣,就重复听、读。重复次数自己决定,不想重复就听、读其他材料。
这样听、读外语进行泛学是建立在精学打好的基础上的。起步阶段打下的基础是外语学习的第一桶金。后面继续精学打的基础就是利用第一桶金赚取的第二、三、四……桶金。积累的每一桶金,尤其第一桶金,量越足,质越纯,越有利于后续发展。量足就是所有涉及的形式都建立了应建立的联系,质纯就是联系已巩固至自动化程度。
有了精学的坚实基础,对外语形式会有一定的体悟和敏感性,听、读时才会注意到形式。比如,迅速识别最近掌握的形式、注意到新形式。无此基础,听、读时常常是囫囵吞枣,结束后对任何形式都没什么印像,泛学的收效会很差。如果精学打牢了基础仍出现听、读时囫囵吞枣,注意不到任何形式的情况,多是选择材料时未按前面讲的标准,材料偏难所致。
在扎实的基础上,听、读合适的材料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材料或某材料的某部分自己很喜欢。这时可以就这些喜欢的材料进行深度输入。
深度输入的读,就是反复读、体会、研究,至透彻理解程度。如果还想进一步,可以进行复述。透彻理解的材料,大脑肯定形成了该材料展现出的清晰的情景。复述时,边在大脑回放该情景边描述。
深度输入的听,可以反复听直至听出每一个单词。如果还想进一步,可以进行听写、朗读。听写:一遍听写完后比较自己的听写和原文,划掉自己所写与原文不同的(包括标点符号),在旁边用红色笔写上原文,然后再听,特别留意红色字部分。朗读:先跟录音朗读至准确流畅程度,然后不听录音朗读至准确流畅程度。
为什么输入这样操作呢?首先,整个输入过程我们感觉愉快。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动力,促进我们继续学。其次,接触更多材料让我们获得新信息,扩大视野,同时体验到所学的用处。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第三,已学形式得到巩固。将加工这些形式的速度维持在自动化程度,从而使我们能注意到需要学的新形式。第四,为下一步精学做铺垫。下一步需要学的一些新形式已经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包括形式和声音、意义、场合的联系。
小结:选好材料后,怎样听、读
● 第一遍像听、读母语一样听、读,不标记新形式,不查词典。
● 多次碰到的新形式猜其意义,然后查词典比较。
● 感兴趣的材料重复听、读。
● 非常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深度输入。
(完)
如果想看作者前面的文章,可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或进入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