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吟且思,教以渐进
——读《学记》有感
“经典诵读时间到,请跟我一起大声朗读吧!今天我们一起诵读《礼记.学记》……”千人诵读,书声琅琅,我,就是沉醉其中的一个。
《学记》千字略略有余,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谈我诵读后的感想和体悟。
一、教学相长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学生是我们身边最宝贵的资源。
我现在教的1xx班,语文学习基础整体较好,学习态度端正,站在台上看到他们挺直的腰板,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整齐的诵读,响亮的回答,我就感觉自己是一名舞者,必须在孩子们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记得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问道:“本课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这句话尤如一粒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教室瞬间热闹起来,我顺势说:“这样,我们分成两队辩论。”话音刚落,黄同学就站了起来:“我认为主人公是于勒,一是课文的标题都是《我的叔叔于勒》,二是通过于勒的贫富变化才引出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何同学坐不住了:“文章的主人公是根据主题来定,本文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里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由此看来,菲利普夫妇才是主人公。”……就这样,经过理性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思辩能力更强了。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原本准备了一段视频,但在播放时出了一点小问题——看得见图像听不到声音,孩子们在满怀期待后遗憾了两分钟,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们可以来配音的!”于是自找搭档,自挑角色,各组配音演员出场,一组比一组出色,场地由座位搬到了讲台,由语音语速语调的拿捏到表情动作的配合,上演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你方配罢我登场,阵阵掌声既是对同学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的、永远不能完全预期的、充满张力的资源,在与他们相处的课堂里,我要求自己:从循规蹈矩教语文走向放心放胆教语文。
二、 因材施教
《学记》里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材施教”。 我教学的另一个班1xx班,学习语文的情状就是一座金字塔,拔尖的学生不多,基础薄弱的同学占了一大成,且是“积懒成笨”型。作业总有十来个同学收不齐,考场作文也经常有几个同学交白卷。我曾把他们一个个喊到身边谈话,坚持一两次后便又恢复了原样,甚至有同学直接告诉我:“老师,作文我就是不会写,一句话都写不出。”“老师,我爸爸只要我进教室坐着,读书没得要求。”
这是一群自我要求极低的孩子,甚至自我放弃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是啊,既然我和这群孩子有缘成为师生,那么在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同学表现和发言的机会,课文朗诵有他们,诗文翻译有他们……活动当中,摄影师是他们,助辩是他们……当然我仍会向他们催交作业,违纪时我也会呵斥责备,打瞌睡时也会拍醒他们……我知道,也许我不能改变孩子们很多,但我乐意耐心地陪着他们散步,哪怕脚步慢一点,但相信终能闻到花香,欣赏明月!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地探索的。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我会将《学记》中的理论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