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从大一到研一,每次只要一放假回家,我就会在放假前做好貌似很完美的计划。比如说每天学习五个小时啊,每周读完一本书啊,每天给爸爸妈妈做菜呀,每天运动健身练马甲线啊,每天弹琴画画陶冶情操啊,坚持不懈练习口语啊,get几个新技能啊等等等等。所以每次收拾回家的行李,我都会带一大包书回去,爸妈打电话都说“你少带点吧,回来也没见你看书的呀!”,但我还是固执地回答说“不行,这几本书我一定要带,回家要用的,我这次回家肯定好好学习!”结果往往是放假前怎样哼哧哼哧地把一大堆书从千里迢迢的长沙背到家里,放假后就照旧要把这些我一个假期都没有动过的书再哼哧哼哧地从家里背回长沙。如此坚持几年,回家前是怎样的自信满满,回学校后就是怎样的后悔不堪。
这次回家,我为了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走之前专门在kindle里下载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一是因为之前不知在哪里看过,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没有动力了,就看那种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的鸡汤书,这种书会让你瞬间自惭形秽并好好学习上一段时间。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最近老是有点效率低下,肯定是时间管理方面出了错。
作者李笑来,是新东方的一个老师,所书的方法和心得大都来自于自己从小到大,及在工作中看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学生有感而发,文笔诙谐幽默,但经常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思想和金句。因此,就算不想学点东西,只是打发时间,也是一本很好的选择。
在前言中作者就将本书的核心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改变自己,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意味着“重生”。在本书刚开头的时候,作者总结了几乎他遇到的所有提出一些诸如,“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明显可以自己去解决的问题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也是人类的七宗原罪之一,就是懒惰。但是很可怕的是,很多人往往是“懒惰又勤奋”的。这个总结让我盯着沉思了很久。其实这个“懒惰”,通常指的是在用脑方面,勤奋指的是在用精力、体力等其他方面。上中小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做数学题之前抄题,不是因为我有多勤快,而是我想借着抄题的时间偷懒,这其实也是拖延症的一种表现,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本书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学某某到底有什么用?”,因为不知道学某某有什么用,所以很多人拒绝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类似的问题这周在上《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时候,老师也以“学哲学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等问题让我反思了一下。对我而言,因为不知道学某某究竟有什么用,而理直气壮地放弃学习是愚蠢的体现。
在高三毕业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我一辈子也不会学车的,因为开车太危险了。所以整个暑假,我都无所事事地荒废了一个假期。而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又忽然想学车了,在get了学车这个技能后,内心带来的满足感难以言表。想想自己以前因为这种奇怪的理由而晚了这么多年才学会开车,瞬间觉得有点可怕,因为我还以类似地理由理直气壮地拒绝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其次,我觉得不应该把读书和学习看得太为功利。三毛说“念书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高兴”,学习也是。先不说第一次掌握一项技能带来的满足感,要是有一天自己无意中学到的技能用到了,那种幸福感想想都让人面红耳赤。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想起自己大二学吉他的时候,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夸我爬格子学得特别快,感觉很有天赋。但是后来一遇到一点挫折,我就立马找各种借口不想练下去了。现在,我也只能依旧羡慕那些可以弹唱的人,却羞得都不想跟别人说自己以前也学过几节课的吉他。长大了经常埋怨父母,说他们从小没有培养我特长。但认真回想一下,小时候琴棋书画自己都学过一点,但都是几分钟热度。之前在家里想起来的时候,还伤心地质问父母当初为什么不逼我……
本书的第三个观点是“控制自己的大脑”,这个观点我非常非常受益匪浅。简单地说,就是很多时候你的一些行为,并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你大脑的想法,因为你没法战胜你的大脑,所以你就会在该学习的时候而不学习,该锻炼的时候而不锻炼。大脑成了你的主人,正如“大脑才是最大的性器官一样”。而我是一个因为自卑而自强的人,我害怕失败,所以自从看了这句话,好胜心熊熊燃起,之后的每个想法,我都会分辨一下到底是我想这样,还是大脑想这样。当然,有时候也会被大脑K.O.,但是更多时候,还是可以控制住自己,享受翻身做主人的快感。
还有就是,一定要快乐地完成那些你需要记忆的事情,因为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你太痛苦了,大脑会慢慢地遗忘这些痛苦地记忆的。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