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着急的生活,是场灾难
李彦姃从20岁,就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她搬了12次家,从韩国到旧金山,再到纽约。
回国后,李彦姃开始当插画师、自由撰稿人。但她自称,自己并非天赋型人才,每一幅画,每一段字,都需要绞尽脑汁。
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工作速度,一连五年,李彦姃出版了四本书,画了上千幅画。
电脑前,她24小时在线;手机上,她随时回复信息;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电子邮件几乎将她淹没。
为了工作,她从未休过假,疏远了家人和朋友,放弃了休息与健康,还失去了一段本应幸福的感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彦姃听说有种针疗可以修复疤痕,为了除疤,她匆匆跑去医院扎针。
医生嘱咐她,最快也得两周康复,可李彦姃等不及,治疗后的第五天,她就网购药膏涂抹,结果整个脸肿了,几个月都消不下去。
不方便出门工作,她心里又急又气,便强迫自己在家办公,可无奈楼下施工,没一天消停。
于是,她又忙着搬家,而就在这个时候,相爱多年的伴侣提出了分手,李彦姃的内心顿时如失重般坠落,疼痛又绝望。
但她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为了出口气,她一边搬家一边办画展。
可越忙越乱,越乱越糟,画展效果不好,还被人当场质疑:“你算什么画家呀,你什么都不是。”
这一刻,她内心紧绷的弦猝然断裂,情绪瞬间崩溃,只能回家把自己关起来。
三毛有句话说:
“青年人急于成为大树,而内在本质的坚硬与否便来不及去顾及,一刀砍下去,便是断了。”
我们被欲望牵着走,想要的太多,而舍弃的又太少;我们被成功逼得太紧,急于求成,却很难成功。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如果你用跑100米的速度去冲刺,那注定是跑不远的。
别让“太着急”毁了你,跑得慢也无碍,但我们可以走得远。
人生变好,从慢下来开始
闭门不出的李彦姃脑子里一团乱,她站在窗前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群,思索着:
“开车行驶在学校附近时,在下坡路骑自行车时,试图靠近路边的流浪猫时,用平底锅煎面包时,用针线缝衣服时……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快一点”,而是“慢一点”。”
想着想着,李彦姃的脑袋“叮”的一声,意识到:
“所以我的人生、我们的人生都要慢慢地走下去。”
接下来,她暂停了所有工作,去了济州岛旅行。站在城山日出峰上,咸咸的海风扑面而来,李彦姃忽然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
她开始爬山,每爬一步,就感觉筋骨舒展了一寸;每喘一口气,就感觉吸入了山林里神奇的能量。
这天晚上,一度焦虑失眠的她,竟早早睡着。第二天满血复活后,发觉那沉甸甸的心事,早已不见踪影。
李彦姃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励志演说家约翰·史崔勒基。
约翰曾是社会上典型的“佼佼者”:名校毕业、就职于世界500强,是公司最年轻的高管。
为了升职,他常年加班,在小小格子间里,一待就是12个小时;为了赚钱,他不停地考职称、应酬、走访客户。
然而,钱越赚越多,约翰却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忙碌之下,“停工休整”的念头,反复在约翰脑海里浮现。
终于,在32这年,约翰突然离职,背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慢慢地走,无目的性地欣赏风景,去人迹罕至的咖啡馆与陌生人畅聊。
9个月后,他身心舒适,决定转行成为作家,之后四处演讲,鼓励人们放松下来,去思考人生到底怎么活。
他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与这个世界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很多时候,人生变好从慢下来开始。
慢下来,并非颓废拖延,而是给生活留白,让身心小憩。
停一停,别一味消耗自己,学会养精蓄锐;缓一缓,别总是低头看路,要学会抬头看天。
走得慢一点,内心才能跟上脚步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迈克的人,接到了上帝的一项任务——陪蜗牛去花园散步。
可蜗牛爬的太慢,迈克又拉又拽,也无济于事。
于是,他索性放慢脚步,这才发现,花园竟如此美妙。他嗅到花香阵阵,听见了鸟叫虫鸣,也听见了自己的心声。
迈克顿悟到:
“在缓步前行中,人的灵魂才会轻盈,才能体会到生命之美。”
李彦姃,同迈克一样,放慢脚步后,在人生的花园里,完成了心灵的疗愈。
她离开首尔,搬去了乡下老家。
清晨,她独自在海边看日出,晚上则仰卧在草地上看星星;农忙时,她去地里搭把手;闲暇时,就坐在小溪边绣花。
在时光中漫不经心地走着,终于有一天,李彦姃发现,她的心绪安稳如水,灵感也喷涌如泉。
她在近郊办了次成功的小型画展,真切感受到了创作的美妙。
她说:“这段日子,钱包的确越来越轻,但内心却是从未有过的轻松。”
豆瓣上,有个“逆社会时钟”小组。
所谓“逆社会时钟”,指的是不再遵循“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的社会预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
里面的人,都很勇敢,敢于逆流而上,敢于打破常规。
他们放缓了赚钱的节奏,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做瑜伽,进行正念练习,最终都学会了安稳内心,安放灵魂。
白岩松曾在书中写道:
“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人生切忌盲目前行,适时的休憩与整顿,才能顾及内心感受,不至于活成“空心”的生存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