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永新
(续前)
与游泳有关的轶事
那是个星期天的中午,我独自一人去港仔后游泳,游完后嫌那岸边的井水有咸味,反正不用上学于是回到我家附近学生食堂边的水井冲水。
这井没有井栏,井口跨着两块石板,井上方有个结实的架子,中间挂着个滑轮,一根井绳穿过滑轮系着一只木桶。因为利用滑轮打水比较轻松,所以我游泳后也时常在此冲水。
那天我打起一桶水后,不小心脚下一滑……不用说,当然是人掉井里了!
这可不是港仔后岸边那两口浅浅的井。一阵冰凉后我浮出水面抬头一看,水面离井口少说也有7~8米,水桶和井绳都在上面。爬是肯定爬不上去的,不过井的直径不太大,井壁是砖砌的,我两脚两手往井壁一撑利用浮力还不算费劲。
冷静一下后我开始大声呼救。无奈此刻为午休时间,没人会在赤日炎炎的夏天中午来这里闲逛。
呼救无望只能等候时机。我竖着耳朵仔细听,发现地面树上知了的叫声在井里能听得一清二楚。
后来回想起这事我觉得可能是圆筒形的水井像个很大的传声筒和音箱,加之水面和井壁都会反射声音,犹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井口的声音在井里聚集并产生共鸣,所以在井里听外面的声音特别清楚。
看来人们常说的井底之蛙虽然看不见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凭听应当也能明察秋毫。
约摸过了半小时,我听见地面有动静,大喊几声后井口终于出现了一位阿姨。看见井里有个半大的小孩她也吓了一跳,赶紧安慰我说别怕马上拉你上来。于是她放下滑轮上的空水桶,让我站在桶里双手抓住绳子,用滑轮把我从井里拉了上来。
这位阿姨在学生食堂工作,我当然认得。她也认得我,知道我是前面那栋楼里的孩子。嘱咐以后要小心后让我赶快回家。我鞠个躬道了谢后就回家了。
回到家父亲说又去游泳啦?我说是,刚才还掉井里了,是一位阿姨拉我上来的。父亲哦了一声也没再问。
第二天中午,父亲回家后神色紧张地问我昨天是掉哪个井里,我说后他吓了一跳。
原来,昨天他以为我是掉港仔后那浅浅的井里。那井的水位高时自己都能爬上来,水位低些时只要有人轻轻一拉就可上来,所以没当回事。今天听同事说昨天有个小孩掉学生食堂井里,建议后勤部门要加个井栏。联想起昨天我说的话他这才感到问题可能很严重:因为那小孩可能就是他儿子。
结果呢,当然是父亲带上我提了几包礼品点心什么的到学生食堂向那位阿姨当面道谢。
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与游泳有关,着实让父亲吓了一跳的轶事。
直到长大些后我才意识到父亲当时吓一跳的缘由:如果我掉下时脑袋撞到井口石板或井壁,那小命肯定就夭折了!
当然,我这失足落井的“光荣历史”不久就载入了我们家的史册。除了兄弟姐妹无人不晓,时不时还拿我调侃一下外,父亲后来还传给了我老婆,老婆又传给了女儿,估计很快就会传给我那小外孙听了。可谓是“光荣历史”代代相传。
当年学生食堂那口井,后来在鼓浪屿干部疗养院盖餐厅综合楼时给填掉了。
前几年我曾问过疗养院的潘院长,他听了很吃惊,说我怎么对这里以前的情况了如指掌?我调侃说当然,我曾经跟这里有过生死之交啊!
而那位阿姨,后来二师院全部迁往漳州后我打听过她,才知道她根本没过去,也就失去了联系。50多年过去了,不知她现在何处?是否安好?
轮渡和小舢板
记得那时轮渡的船是单层的,不像现在还有二楼雅座。船票也就几分钱。
不过我进出鼓浪屿总喜欢坐小舢板。在鼓浪屿和厦门的轮渡码头旁各有一个石阶通到海里,乘小舢板就从那上船,收费也是几分钱。
那时我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海里的小船不用桨划水,而只需摇摇船尾的舵就能行走?后来知道那叫橹而非舵,形状不太一样,摇的方式也不太相同。但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在船尾摇橹船也能走。
听同学说那原理就跟鱼儿在水里游动靠尾巴摇摆一样。而我原来总以为鱼儿游动是靠鱼鳍划水,尾巴像船舵是用来控制方向的。
带着疑惑所以我总喜欢乘小舢板仔细观察橹是如何推动小船行走。当然,乘小舢板在海上飘荡摇晃也比那平淡无奇的轮渡更惬意。
那时,住鼓浪屿的人都称对岸的厦门岛为厦门,好像鼓浪屿不属于厦门似的(似乎现在也一样)。不过纵观鼓浪屿的历史,曾经是万国租界的鼓浪屿以前确实不归厦门管辖。
当时厦门这头最高大上的建筑就属鹭江大厦了。其时个头不高的我抬头仰望鹭江大厦感觉那就是个摩天大楼。而鹭江大厦附近有个常年叫卖“蒜蓉枝”(厦门话糖麻花)的小商贩,总能吸引嘴馋的我去光顾一下。
海边的童趣
儿时的海边总有无穷的乐趣。涨潮时游泳戏水,退潮时捡海螺捉螃蟹。
那时的海滩有着良好的生态。退潮时从沙滩走过,总有许多小螃蟹急匆匆避开并钻进潮湿的沙子里。用手指头朝着沙滩上一个个的小洞挖下去就总能捉到一只小螃蟹。
不过沙滩上的螃蟹都很小,我感兴趣的是躲在海边潮湿石缝里较大的螃蟹。捉这样的螃蟹需要工具,也就是一根粗点的铁丝。捉到后在海水里洗洗,然后放嘴里爬爬再一口咬下,味道极其鲜美。当然,这都是跟本地同学学的。开始还有点担心,生怕舌头被螃蟹钳子夹了,但看同学吃得津津有味,试了一下没事,且味道确实不错也就跟着这样吃了起来。
现在想想,当时经常在海边这样捉螃蟹吃应当也是补了不少钙的。好在以前的海水干净没什么污染。
海边的石缝里有很多海螺,主要是苦螺和一种圆锥体的螺(名字忘了)。拿根粗铁丝很容易就能钩到一小堆。
煮熟后那种圆锥体的螺肉味道不错但很难挑出来,而苦螺有点苦辣味不太好吃。搞了几次后就没什么兴趣了。
现在当然知道那苦螺其实是个好东西,去餐馆吃饭时一般也都会先点一盘苦螺退退火。
不过现在鼓浪屿的海边基本见不到那小螃蟹和海螺什么了。
有一次,我居然像瞎猫碰到死老鼠一样在海边捉到了一只大花蟹。
那次是退潮后我一个人到海边玩,突然发现在一个灌满海水的石窟里有只大花蟹。我想可能是退潮来不及撤离而被滞留在这里,这当然不能放过。我就近找来一截竹棍,想让它夹住竹棍后带出水面再捉住它。
大花蟹张着两只大钳子示威。我伸过竹棍让它夹,这才发现它根本夹不了——那对大钳子是软的。我立即意识到这是只刚蜕过壳的花蟹。于是捅了捅它背上的软壳确认后就伸手把它捉了上来。
回到家父亲当然高兴,说这好东西可以生吃。于是那天中午父子俩就沾着酱油和醋把那只大花蟹给咪西了。
日光岩与菽庄花园
以前上日光岩是不收费的,而菽庄花园也只是收几分钱而已。那时人们还没有旅游的概念,鼓浪屿游人很少,日光岩水操台上常常空无一人。记得那时上水操台要先进入那个碉堡,再从碉堡顶上一个口子攀爬上水操台,而那碉堡里总是稍稍有股尿骚味。
对通往日光岩的几条小路我自然都滚瓜烂熟,也少不了常去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里溜达溜达。不过经常是整个纪念馆里只有我这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独自一人在那里默默地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
那时,我最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是古避暑洞后面路边上那根粗大的金属管子。路过时我都会停下听听里面那永不止息的隆隆声。我总困惑那管子不知是干什么用的?那神秘而空洞的声音来自何处?后来听同学说他爸爸说那是自来水厂的管子。我一直将信将疑。
至于菽庄花园,我感兴趣的倒不是那些廊桥亭阁山海美景,而是着迷于那片迷宫似的假山。
我们当然不会买票进去,而都是从那假山后面的围墙翻爬进去。有个家住附近的同学对此轻车熟路。
围墙不高,有一处早已被人挖了两个坑,踩在坑里一跃就可轻松翻过,那墙头也早已磨得光滑无比。很多小孩都是从这里进入菽庄花园,管理人员也睁一眼闭一眼懒得管这些小屁孩,似乎那围墙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一来二去没多久我也就把那迷宫似的假山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出来时自然是冠冕堂皇地从大门出来,根本没人管你。
那时家里只有我跟着父亲在鼓浪屿,母亲和其他兄妹都在漳州,一待学校放假就都到鼓浪屿来了。
这期间,父亲会向学校借一间教室,我们把课桌一拼草席一铺晚上点个蚊香就是集体宿舍,吃饭都到食堂打也不用开火,而我俨然就成了鼓浪屿的小导游。
这事我很乐意干,无非就是日光岩、菽庄花园,还有海里游泳和海边拾贝壳、淘海螺、捉螃蟹这些。
我还会带他们去听听日光岩那根神秘管子里的隆隆声,去菽庄花园玩玩那迷宫一样的假山。
当然,也会无奈地应他们的要求去实地考察一下我曾不小心滑落其中的那口井。而大家似乎对我在井下是如何喊叫充满了好奇,全然不顾我的尴尬。
惜别鼓浪屿
1964年夏,我从鹿礁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小学升中学的考试。那时还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中学都要考试,择优录取,就像现在的中考。
考场设在厦门二中初中部。我志愿填的自然是厦门二中,因为鼓浪屿只有这所中学,考不上就只能到厦门那边去读了。听说每天坐轮渡到厦门读书的人也不少。
考完试父亲问我考得咋样,我故作无所谓似地说马马虎虎!搞得父亲还担心了一阵子。不久录取通知书到了,当然是如愿的厦门二中。
不过开学前,二师院数学系按上级安排迁往漳州校区(英语系仍留在鼓浪屿校区),父亲也将随之前往。
父亲征求我的意见,是愿意留在鼓浪屿读厦门二中当寄宿生呢还是随他一起转学到漳州。我说愿意留下当寄宿生,心里暗自高兴这下没人管更自由了。
父亲尊重我的意见同意我留下,却不料在漳州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不放心我一人留在鼓浪屿,还拿我那井下的“光荣历史”作例子,最终父亲只好让步。
开学前,父亲带我到厦门二中办理了转学手续。就这样,我终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给予我许多童年乐趣和美好记忆的鼓浪屿。
又一年后,还留在鼓浪屿的二师院英语系也奉命全部迁往漳州芝山山麓。鼓浪屿校区的房产交还给了地方,其中部分成了省干休所——现在的“鼓浪屿干部疗养院”。包括我和父亲住过的那栋楼,以及我曾落入其中的那口井。
后记
1999年底,时隔35年后我工作调动又回到了久违的厦门。我再次登上鼓浪屿,重游儿时住过、玩过,读过书、打过架的地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怀旧之感油然而生。可谓是:故人不知何处去,琴岛依旧笑春风。心中感慨无以言表。
今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标志着风光旖旎、景致独特,享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承载着一百多年人文荟萃的历史积淀,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鼓浪屿,即将迎来她更加璀璨绚丽的明天。
当然,现在的鼓浪屿早已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商业气息浓郁。随着申遗的成功一定会有更多的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鼓浪屿也将以她更加多姿的风采和优雅的品位展示在世人面前。
然而,历史和时光总是一路向前,儿时那幽静祥和,淳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鼓浪屿也许再也回不来了,但她依然与我那美好的童年回忆一起永远驻留在我心里,以及这拙笔之下。
祝福您——美丽的鼓浪屿!
祝福您——世界的鼓浪屿!
祝福您——我心中儿时的鼓浪屿!
二〇一七年七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