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群里值班,搭档战老师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说“我很生气”或者“我被激怒了”,他是在告诉我们什么?从“很生气”到“被激怒”,二者有什么区别?
大家给出了很多自己的答案。
比如:很生气是还在情绪中,事件还没过去,被激怒了是事件已经过去了,情绪已经降下来了。
比如:很生气是自己的事儿,被激怒了是别人的事儿。
比如:归因不同,很生气是感性,自己停留在情绪里,被激怒了有点儿理性,外归因。
调皮的战老师只说自己亲身试验了一下,但是结果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去试。
哈哈,因为心理重在体验,心理学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而心理只能通过体验去感受,学的再多不如试一试。
还有老师现身说法,真的是自己想象的结果和现实差异会比较大。
在这里,其实可以补充一个小小的知识点。
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或者叫观念、看法)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都有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
有的 人会通过现实去验证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现实结果修正自己的认知,能够接受某些事情结果的不确定性。
而有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多次经过现实验证也不肯承认自己的认知有问题,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结果,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就说,后者的现实检验能力是要弱于前者的。
于是,我想验证一下,这两者到底有何差异。实验的小白鼠,当然是我娃了。
我猛地推开客厅的门,打定主意,如果我娃没有认真写作业,就一定要表现的怒火冲天,大喊:你又不好好写作业!我被你激怒了!
——结果,寂静的客厅里,娃正在低头奋笔疾书,压根儿就没发现我!
我讪讪地,蹑手蹑脚地去拿杯子喝水,然后蹑手蹑手地回自己屋待着了。
娃中场休息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还给他看了我们群内的讨论。
果不其然,娃用看智障的眼神看着我,拍了拍我的肩膀,欲言又止地嘿嘿了两声。
啥意思?我这不光是被鄙视了?还有点儿啥一言难尽的味道?
我为啥要找我娃实验?!
想要得出实验结果,我可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