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经打趣儿说,能活这么久大概是因为上天将我遗忘了。现在,上天终于记起她,带她回家了。
去年此时,我恰好在读《我们仨》,总感觉它不停地轻轻敲打着心里柔软的地方,心里泛酸眼中却无泪。书中记录的只是三口之家平平常常的天伦之乐以及经历的磨难,杨绛先生也只一个平凡的妻子与母亲。
钱钟书先生每天早晨都会早杨绛一步起床,给妻煮红茶,等妻醒来,早饭也准备好了。钱钟书先生先离开这十几年里,不知每天早晨杨绛先生的屋里是否还弥漫红茶香气。杨绛先生曾写到:“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怪他一声不响地走了,他听了没说话。他现在故意慢慢地走,让我一程一程地送,直到把这个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女儿钱媛很小的时候与父亲离别太久,生疏得很,钱钟书便凑到圆圆的耳边说了句什么,父女俩瞬间热络起来,杨绛好奇,询问钱钟书发生了什么,却只见他眨眨眼说是秘密。晚年,杨绛先生回忆道,这个秘密,过去没有问,现在想问,却已不能了。
我把这个平常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父亲听,父亲叹了口气, “哎呦”了一声,眼眶有些湿润。
最是庸常的温暖动人心。
听杨绛先生的故事时,对生命的无常仿佛也能洒脱看待,对待生命仿佛也能怀着一股天然的柔情。可惜的是,合上书,却又成为了一个因庸常所烦扰、于尘世中斤斤计较之人。
我们争相怀念杨绛先生,一方面源于先生传奇的民国名媛的身份。杨绛先生是珍贵的线索,将我们这个时代与民国那个传奇热闹、大师辈出的时代相连。一方面源于先生低调研学、清疏于世、豁达从容的处世态度,这在当下浮躁功利的学界已十分罕见。杨绛先生是我们的一块宝,当我们对社会中道德的缺失、精神的迷失而惶恐的时候,看看身后还健在的这些大师,便会得到宽慰,大师的健在仿佛是一种证明,你看,我们的时代还有精神净土。杨绛先生在,我们便心安。
现在,杨绛先生走了,她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呆了很久,却只是在边缘清清冷冷地回望过去,不承认社会给她的冠名——作家、学者,不承认社会认定她的成就,沉浸在读书写作中去,与“功利”二字绝缘,孑然一身,只做平常人。离去,不过是平常事,杨绛先生不希望它成为一个新闻,却还是引起巨大的关注,这也只是活着的人抚慰自己。
我们知道先生终将离去,却难免惋惜,惟愿先生与丈夫、女儿相聚,再品红茶香,提起当年的秘密,不知丈夫和女儿是否还记得,是否会俏皮眨眼,不愿告诉妻子与母亲。